《少年的你》迟到的影评:这3种家庭最容易养出作恶的孩子

2019-11-08     毛妈Carol讲绘本故事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语之夏

自由撰稿人,儿时一撇一捺学写人,而今一纸一笔暖人生。

写在前面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个深秋,因为电影《少年的你》,每天挨打的周冬雨,默默守护在她身后的易烊千玺,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1天两亿,两天4亿,如今上映不过十来天,票房已经到了十几亿,这部被雪藏了很久的电影,一上映就以黑马之势突出重围,足以证明它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这是一个有关校园霸凌的故事,高三,十七八岁的花样年纪,一个个嫩的能掐出水的漂亮脸蛋,没人能想到,还是孩子的她们,欺负人的时候竟然会那么狠。

因为长期被欺负,胡小蝶在高考之前跳楼自杀,周冬雨饰演的陈念,给胡小蝶的尸体盖上了一件衣服,被警察依例叫去问询,不幸沦为心虚施暴者的下一个目标。

逼死胡小蝶的是同班同学魏莱,她以为自己被陈念出卖,对她展开了疯狂报复。

上课之前,她在陈念的椅子上放了一滩血,让魏莱不敢坐下;

排球课上,全班同学看着陈念被魏莱用球殴打,默不作声;

放学路上,她伙同两个同学堵住陈念,把她打到鼻青脸肿;

学校楼道里,她故意将陈念推下楼梯,让她摔的满身伤痕;

陈念终于忍不住报了警,被停课的魏莱更加肆无忌惮,她伙同一帮小混混抓住陈念,剪掉了她的头发,撕碎了她的衣服,还给她拍了裸照。

最终,魏莱被陈念失手推下楼梯,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魏莱学习成绩好,青春,美丽,可她的坏却让人难以置信,看过电影的人都忍不住起了鸡皮疙瘩。

前几天,13岁男孩奸杀10岁女孩的事引起巨大民愤。

魏莱也好,这个13岁男孩也罢,他们都只是孩子呀,怎么能坏到这个地步?

高分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有这么一句话: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个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全天下也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想当个坏人。

父母需要警惕的,是这些把孩子往“作恶”的道路上带的养育方法。

01 只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电影里,魏莱的父母都是成功人士,家里一堆堆的奖牌奖章,魏莱算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批孩子。

或许因为自身优秀,魏莱的父母格外关注她的成绩,第一年,魏莱没有考上大学,父母不顾她的反对逼她复读,复读这一年里,爸爸因为失望,竟然一年没有跟她说话。

魏莱欺负同学时明目张胆,她不怕老师,不怕警察,但是警察要叫父母的时候她害怕了,在最后一次欺负陈念时发现有摄像头那一刻,她也害怕了。

她对警察发飙,给陈念下跪,就为了不让爸爸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她怕爸爸逼她复读,更怕爸爸因为失望继续不理睬她。

80,90后这两代父母,恐怕是史上最关注孩子成绩的父母了,不管因为曾经成绩好而受益的群体,还是因为曾经成绩不好而吃亏后悔的群体,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有人希望孩子延续自己的成功,有人希望孩子避免自己的失败,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关注着孩子的成绩。

可是,如果连基本的做人都学不会,成绩好又有什么用呢?就像电影里的魏莱,学校前十名的好成绩,也没能阻挡她作恶的脚步。

马伊利评价《少年的你》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一句台词太过真实,学校唯独没有一门课,教我们如何变成大人。教孩子如何学做人,才是教育者最该执着之处!

爱孩子,除了关注他们的成绩,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多跟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每天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做孩子人生路上好导师,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统治者。

02 没被爱过的孩子,不懂得怎么爱人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父母看完电影以后的反思,父母问他,自己给的爱够不够,他们觉得,魏莱欺负人,根源在于缺少父母的关心。

电影里,魏莱逼死胡小蝶,欺凌陈念,最后虽说死有余辜,可说到底,她也是个可怜人。

有人因她自杀,妈妈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冷漠的否认,因为复读,爸爸一年没跟她说过话,她死了,冰冷的尸体躺在停尸房,爸爸过来看了一眼,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其实,她从来没被认真爱过。

她的暴力,冷漠,在她父母那里找到了答案,因为从来没得到关爱,所以她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什么是尊重别人,敬畏生命。

她甚至称自己的暴力和残忍为“玩儿”,跟陈念下跪求饶时,她用一句“玩过火了”,就轻飘飘抹杀了自己的罪行。

电影中还有一个施暴者叫罗婷,打陈念,她是用力气最大,打得最狠的那一个,面对警察的讯问,她也没有任何恐惧。

罗婷的爸爸是个酒鬼,很多次,罗婷狼狈又吃力的把烂醉如泥的爸爸背回家里,罗婷被学校停课,爸爸求情不成,竟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一巴掌把罗婷拍翻在地上。

对罗婷来说,打人,挨打,不过是家常便饭,她从没被爱过,她接受的教育,就是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只有真正被爱过的孩子才懂得什么是爱,也才懂得怎样爱别人,那些没被爱过的孩子,没被教育过要尊重生命的孩子,又怎么会懂得如何爱别人,怎么懂得悲悯生命呢?

电影里,易烊千玺扮演的小混混从小没有父母疼爱,备受欺凌,就因为陈念是第一个问他“疼不疼”的人,他就愿意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替她顶罪。

那些缺爱的孩子啊,只要给他一点点糖,就会把他填满。

03 父母的包庇,是孩子作恶的温床

前几天,大连13岁杀人男孩被判收容教养三年,尽管对这个年纪的孩子而言,这已经最严厉的处罚,但还是没有平息民众的怒意。

同小区的居民甚至发起万人联名请愿,要求严惩凶手,他们说,这个孩子是个“惯犯。”他曾经多次骚扰女性,哪怕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也没有任何胆怯。

与男孩的残忍行径相比,男孩父母的行为更令人发指,是什么样的父母,才惯出这样一个残忍的孩子?有位女士曾经因为被骚扰找到男孩的父母,却换来对方的恶语相向。

男孩杀了人,带着血迹回了家,父母的第一反应竟然是赶紧擦拭地上的血迹,以掩盖孩子的罪行。

如果第一次有人找上门,能引起这对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怎么会有今天这场悲剧的发生?

《少年的你》里,面对逼死胡小蝶的嫌疑,魏莱的妈妈竟然云淡风轻的表示,我们家人都这么优秀,家境又优越,孩子不可能欺负别人。

面对自杀的胡小蝶,她甚至轻蔑地说,是那个孩子家教有问题,承压能力太差了,她不只不会爱孩子,面对孩子的错误,她竟然还袒护和包庇。

“我的孩子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这是这类父母的逻辑,他们不会教孩子怎样做人,在孩子犯了错,需要面对惩罚时,他们就站出来包庇和袒护。

小错不改,必有大错,老祖宗早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

魏莱死了,看着女儿冰冷的尸体,她呼天抢地,那一刻她是后悔的吧?如果当初没有不分青红皂白的袒护,她的女儿应该是个活蹦乱跳的北大高材生了吧?

悲剧的发生,大多数都是人为,不是意外。

结 语

教育孩子,是父母背负着最重要的责任,“第一次做父母”不应成为一个借口。

父母是孩子最亲最爱最信赖的人。

当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时候,也要随时提醒自己,在怎样做好一个家长方面,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电影里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我们当然不会让孩子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依然为孩子撑起一片随时可以触碰到的星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nAKSm4BMH2_cNUgfF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