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成立5所职业学院,其中包括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绵阳飞行职业学院、南充电影工业职业学院和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据3月17日《川报观察》报道)
作为宜宾人,看到上述新闻报道时,笔者第一感觉是羡慕嫉妒恨,要知道宜宾的大学城已经成为全省唯一的产教研城一体化试验区和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目前,大学城里面,已经新增高校8所,其中建成5所、在建3所,大学生达5.7万人、增加3.2万人,9家产研院和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入驻。
冷静下来仔细思考,笔者发现宜宾的大学城在强劲的势头下,似乎也存在一块看不见的短板,就像建房子一样,砖房是垒起来了,但就是缺钢筋,无法形成剪力墙。
让笔者纳闷的是,四川省政府一次性批了5家大专院校,为什么宜宾为零呢?
要知道,宜宾的大学城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关注,2019年4月,宜宾市与四川大学在成都签署合作协议时,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还出席了协议签署仪式。
2017年,宜宾开始建设大学城,并于当年实现第一所大学入驻。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从2018年开始,四川省政府已经在全省批复设立了20家大专院校,其中除了今年新设立的5所,2019年有6所,2018年有9所,但宜宾“一席之地”都没有占到。
某种意义上来说,宜宾的经验被成功复制,而且复制得似乎比宜宾更成功。
因为这些新设立的大专院校都是独立的主体、有独立的招生权,不用像分校那样担心学校“跑了”,因为形成了剪力墙,抗震性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就更高。
而目前宜宾的大学城,就缺这样新设的、有独立自主招生权的大学。
从2018年以来批复的情况看,四川省一般每年只批复一次,一次就批复一批,错过今年就要等明年,时间成本极高。
特别是新筹办一所大学是不容易的,没有战略远见和充分的工作准备,很难获批,加上四川近3年已经新增20所大专院校,未来是否还允许新增都是未知数。
通过分析对比,笔者发现泸州市新设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的经验值得宜宾认真学习和借鉴。
据四川省政府的批复显示,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由泸州昊阳森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举办。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不要小看泸州这家昊阳森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3月16日。
成立的时间就在四川省政府当年批复设立9家大专院校之后的第8天,通过整整2年时间的运作,泸州市终于拿到了泸州医疗器械职业学院的批复。
进一步追根溯源,笔者发现泸州昊阳森腾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的两大股东是西南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泸州昊阳森腾置业有限公司。
而西南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是泸州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泸州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两大股东是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和泸州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泸州市有国资委,宜宾也有,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是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有限公司的唯一股东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有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背后支持,申请设立一所大专院校可以说是“小菜一碟”,更何况泸州市还及时整合了泸州市森腾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毫无疑问,泸州市在资本模式的运作上是非常高明的,而且也善于整合和利用民间资本。
这一点非常值得宜宾学习,因为宜宾也有很强的新设大专院校的愿望和需求,比如说了10多年的宜宾卫校升级为大专院校就是最好的例证。
宜宾卫校没有升级成功,全省倒是新增了不少的大专院校,这说明申办大专院校的大门不是“关闭”着的,只是宜宾的方法不对罢了。
如今,宜宾学院已获批新增护理学和康复治疗学两个新的专业,这似乎预示着宜宾卫校可能会并入宜宾学院,但与拿一个独立的大学牌照相比,工作格局都低了不少,未来发展空间也小了很多。
目前,宜宾大学城里面的大学都是分校,而且都是“交钥匙”工程,如何采取“互利共赢”的举措,将这些分校真正植根在宜宾这块土地上,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工作课题。
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合作办实体,比如与白酒学院合作新办白酒产业投资发展集团、白酒检测高端实验室等等,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技术、人才和科研资源,只要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实体,就不用担心什么了。(百木/文)
文章来源:《新三江周刊》宜宾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