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龄,南陵一位老人走过的人生路

2019-10-04     南陵县广播电视台

父亲今年七十岁

父亲今年七十了,与共和国同岁。从出生起,父亲的生活轨迹便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不断前行。

父亲的成长,伴随着南陵的解放、改造

父亲出生于南陵一个普通家庭。南陵土地肥沃,产粮丰富,自古即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之称,随之米粮业也十分兴盛。解放前,为了逃避抓壮丁,爷爷带着奶奶从老家工山逃到县城讨生活,先在一家面坊做长工,后来凭着做面的手艺,两人在西门口开了一家小小的面坊,一头老牛,一枚算盘,几经艰辛,终于在县城得以立足。

1949年4月1日,父亲在西门口呱呱落地,二十余天后,南陵解放。由于家庭贫困,幼儿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奶奶之前生育了几个子女,大多都夭折了,只有姑姑一人生存下来。南陵的解放伴随着父亲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长辈给新生的父亲取乳名“南山”,寓意长命百岁、久久常青。

父亲七岁启蒙,入学即展示出“天赋秉异、聪慧过人”的一面,这让长辈们十分欣喜。在父亲上学受教的同时,这个家庭也在适应时代发展,开始自身的变革。此时,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爷爷奶奶积极响应号召,将家庭小面坊的全部资产,入股南陵县城关面粉业合作小组,1956年,正式从个体手工业主转变成社会主义合作小组的一员。

家人的离去,让父亲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每个家庭总是痛苦与坎坷、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伤心共存。新中国初期,医疗资源有限,爷爷不幸患上疾病,饱受折磨,自此身体每况愈下,于1958年去世。奶奶一个人带着父亲姐弟,生活变得艰难,好在之前入了合作小组做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爷爷的离世,让年幼的父亲第一次感受到人在疾病面前的渺小,也许正因如此,父亲对未来的职业有了初步的构想。1962年,父亲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陵中学初中部,父亲至今还记得,当年的第一名,后就职北京大学。由于家庭贫困,父亲姐弟很早就放弃了考大学的打算,选择了不需要学费的中技学校。1965年初中毕业后,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卫校,立志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毕业到农村去,父亲的足迹遍布老区公社

1965年,我国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还没有彻底改变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为此,6月26日,毛主席作出“六·二六”指示, 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这种精神下,1968年12月,父亲从芜湖卫校毕业后,和班上其他50余名学生一起被分配到全省各地农村,父亲去的地方是革命老区-金寨,他光荣地成为了投身广大农村的医务人员之一。那天,不满二十岁的父亲穿着洗的发白的棉布衣,来到金寨县卫生领导小组,小组人员一纸介绍信,把父亲指派到双河区黄龙公社。父亲问清路后,一个人从县城走到渡船码头坐船,下船后又步行五十公里,这才到达了黄龙公社,第一个月核发工资29.5元。自此,父亲开始了农村“赤脚医生”,现在也叫“全科医生”的职业生涯。

金寨地处山区,据父亲回忆,那时的公社卫生所,只有父亲是受过正规医疗教育的医生,几乎每天,父亲都会被远近的农民叫去出诊,从感冒发烧到妇女生孩子,从公社附近村落到深山里独户人家,父亲的诊疗足迹遍布公社辖区。父亲还记得,一天黄昏,他正在看书,一个中年男人急匆匆来到卫生所,一个劲地叫父亲“快!快!快!”父亲二话不说,背起诊疗箱就跟着出发了。走着走着,天色如浓墨尽染,周围变得黑暗寂静,男人提着一盏煤油灯在前面引路。说引路,其实根本没有路,父亲行径在一人多深的草丛里,就着昏暗的灯光,不停用双手把杂草扒开得已艰难迈步。凭着感觉,父亲知晓这是在上山,但在黑暗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就这样走了几个小时,终于来到一户人家。原来这户人家的老人突然肚子疼痛难忍,父亲检查后确定为胆绞痛,并着手诊疗,随着时间的流逝,当病人止痛睡去,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折射出来铺满大地,父亲走出房子,这才发现自己正站在一座高山的山头上,四面群山环绕,连绵不断。

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父亲的爱好变得多姿多彩

父亲生性耿直,从不懂假令辞色,不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不好相处,小时候我也觉得父亲太过严厉,直到自己成为母亲,才懂得父亲内心的丰富多彩,遇到兴趣相投的人,父亲会滔滔不绝,兴致勃勃。父亲兴趣爱好广泛,学习劲头十足,早在芜湖卫校学习时,父亲就是广播站的播音员,使用唱针式的唱片机和音乐建立起心灵沟通。工作以后,随着经济基础的增强,父亲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爱好范围。从金寨调回南陵乡镇卫生院不久,他在一个市里下放医生家里,学会了使用缝纫机做衣服。当每月工资增长到40元左右的时候,他从一个下放学生手里,用一个月的工资购买了一架南京产的二手小提琴,硬是跟着广播拉会了一手好琴。

当改革的春风吹满中国大地时,母亲从集体企业出来开店单干,成了改革开放“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父亲被落实全民身份的国家政策,调到县医院工作。慢慢地,日子好起来,我家进入了电器时代,从“三角”牌电饭煲、“水仙”牌洗衣机,再到“海鸥”牌照相机、“SONY”彩电……

父亲爱好变得更加广泛,从摄影、电路、机械到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各类工具器材一应俱全,还记得小时候我也很爱看书,然而家里最多的就是父亲订阅的《无线电》等我看不懂的杂志,翻开来满眼的电路图,让我对学理科产生了深深的童年“阴影”。家里大到电视机、洗衣机,小到电吹风、摇控器,损坏了都是由父亲维修,修补房屋、做木工活,父亲也是手到擒来。直到今天,父亲都是网购零件自己修理汽车。细细想来,父亲简直是全能型人才,而对他来说,这些真的只是他的兴趣爱好,足以让我们晚辈汗颜,或许,这样的父亲,正是勤劳好学的南陵老一辈人的缩影。

如今,父亲七十岁了,早在十多年前,他就退了休。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公园拉拉二胡、唱唱“全民K歌”、没事爬爬山,有空拍拍照,和孙子逗逗趣,父亲过上了悠闲自得的生活。饭后茶余,经常会听到他在感慨: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都成了现实,这证明时代在发展,国家在进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jNYmW0BMH2_cNUg3d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