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一个故事:犹太民族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会在书本上抹上蜂蜜,让小婴儿爬过去舔,从小就培养他们对书的亲近感。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家里囤积了大量的绘本,强塞给孩子读,或者干巴巴地念给孩子听,期待孩子将来能够成为爱读书、有文化的人。然而有的孩子不但不爱读,还十分排斥。为什么呢?
1.绘本是一个“玩具”,却被当成了“教具”
绘本图文并茂、图多字少的风格正是在考虑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化的设计,孩子会被绘本的图画所吸引,会感受翻页的乐趣,以及探索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而更吸引孩子的,除了颜色绚烂的绘本,还可能是被妈妈环抱读绘本的感觉,听妈妈抑扬顿挫的声音,或者和妈妈一起玩的绘本扮演游戏。
然而父母急于说教,一拿到绘本就想从头到尾读给孩子听,不关注画面的表达,没耐心和孩子互动,不屑于陪孩子反复阅读,让一个有料有趣的“玩具”,生生变成了枯燥的“教具”,孩子能够喜欢、愿意配合才怪。
2.绘本不适配,没有亲近感
给孩子选择绘本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很多父母选绘本时比较随意和主观,或者觉得主题有趣,或者认为图文绚烂,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际。如果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历来选择,比如与“吃喝拉撒睡”相关的绘本,或者与孩子当下正面临的问题相关的绘本,比如按时刷牙、入园焦虑、情绪管理,孩子自己有体验,也更愿意阅读。我们的经验是综合考虑年龄+主题这两个因素,卖个小关子,可以参照文后的“寻宝图”哦!
3. 绘本的价值被低估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没有看到绘本所传递的价值,将绘本阅读这件事与自己的养育过程割裂开了,使得绘本的价值大打折扣。其实,绘本不仅是孩子的童心王国,更是父母养育孩子的智慧宝库。它通过富有童趣的画面和故事,让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的心灵,更好地理解孩子、爱孩子。
以入园焦虑这个主题为例,我们可以选取绘本《魔法亲亲》,可以让父母了解孩子处于新环境中的焦虑情绪, 进而引导孩子正确处理这种情绪, 给予孩子勇气和安全感。亲子共读时,孩子可以用耳朵听、眼睛看,调动自己多元感官去探索,发挥想象走进书中的世界, 构建全新的故事,并通过回答问题、复述故事、改编结局、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多种形式,与父母亲密互动,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这样的绘本阅读,孩子还能不爱吗?
这是美妙的分界线————————————————————————————-
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宝库,我们通过一套书绘制了一张寻宝图,用12大主题绘本,应对不同阶段孩子的12大挑战!
在0-3岁阶段,依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提取家长最为关注的育儿问题,设置了12大主题, 精选孩子爱读且容易产生共鸣的绘本, 力求相关主题的亲子读物能缓解孩子的成长烦恼, 消除父母的育儿焦虑。
在3-6岁阶段,孩子入园了,从家庭环境走到集体环境中。这时, 我们对孩子的养育已经从解决简单的吃喝拉撒问题,转移到培养他们五大领域的能力——语言发展、自我保护、社会交往、艺术启蒙、思维培养。
嘘——绘本里面全是宝,快和孩子来捡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