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最美的地方之一就是它的璀璨闪耀。
但是经常有朋友问,感觉自己和朋友挑的宝石差不多啊,怎么就没有她的闪?自己是不是花了冤枉钱?
为啥你的宝石总是没有别人的闪?原因到底在哪儿?
1、宝石材质
当我们提到宝石的“闪耀”时,一般说的就是火彩了。而宝石的火彩,与其本身的色散有着很大的联系。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的白光,照射到刻面宝石的时候,经过一两次的折射,会分解为七色光。
波长不同的彩色光,在宝石当中折射率的偏差程度,就是此宝石的色散值。
宝石不同,色散值不一
每种宝石都有各自的色散值,色散值越大,分解出的彩光的清晰程度一般就越好。
一般来说,色散值高于0.030则可将其视为高色散宝石,只要经过适当的切割打磨,就可以发出耀眼的光彩。
如果色散值过大,例如翠榴石(0.057)、闪锌矿(0.156)、榍石(0.051)等等,切割完后那华丽的火彩,甚至闪到不真实。
像钻石,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高色散宝石,色散率达到了0.044,在光的照射下就会显得特别闪耀。
而红蓝宝的色散值就不太高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不到火彩的,大家更主要的还是欣赏它饱满明艳的颜色。
再加上,如果宝石的体色浓郁,那么或多或少也会掩盖它的部分火彩。
当然,要是宝石的净度评级不高,或者有内含物影响到了光线折射的路径,火彩自然也不会很好,简而言之,就是看上去不闪。
2、切工
可以说,除了那些自带火彩属性的,即使是高色散值宝石,要想火彩好,必须切工好。
上面提到了,火彩的产生,需要光的全内反射,以及1到2次的折射才能出现。
多次的折射反射,会将光线的分解程度扩大,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彩色光。
所以,只有精心的设计各个切面,选择合适的切工比例,将进入宝石的光全部反射出去,整个宝石才能更好的闪烁出耀眼夺目的光芒。
如果切工很普通, 比如腰身过厚或过薄时,就会有上面这种漏光的现象。
光线没有全部从台面射出, 有一部分光从亭部漏走, 宝石火彩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也影响到了它的价值。
上:过扁切割 下:过厚切割
而在切工之中,琢型的选择,对宝石火彩的展现影响也很大。
经典的圆形、优雅的公主方形、温柔的梨形、浪漫的心形、灵动的橄榄形,都是我们常见的明亮琢型。
从名字就能知道,它们都能很好的展现出宝石的光泽与火彩。
椭圆形切割,也是明亮琢型的一种,不过它能够兼顾柔美、色彩与光泽,多用于彩色宝石,像绝大多数的红蓝宝石都是用的这种琢型。
祖母绿形切割,因经常用于祖母绿宝石的加工而得名。
这种切割虽然弱化了光泽与火彩,但是对彩宝来说至关重要的颜色则能得到非常好的展现。
像上图这种“糖包山”的造型,则属于弧面形的一种,基本上舍弃了对火彩的展示,并没有像一般的刻面宝石那么闪。
然而,它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宝石动人的色彩美,还别具一番独特的古典韵味。
3、镶嵌方式
不同的镶嵌工艺,也会影响宝石的火彩和闪耀。
爪镶
最经典的爪镶,对宝石的暴露程度比较多,光芒耀眼,能较为全方位的展示宝石的美。
壁镶
壁镶,常常用在排戒上,它是利用金属的两道平行卡槽,将宝石卡在腰部,以稳固和保护宝石。
但也正因为这样,它比较适合多个宝石聚集造型,不太合适呈现单个宝石的火彩。
张力镶
这种看上去很神奇的镶嵌,就是在没有戒爪及戒台的情况下,把宝石精密打磨成合适的尺寸,让它们能正好“卡”在底座上。
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宝石像是悬浮在空中一样,能够吸引到四面八方的光线,使其本身的美与光芒能尽情展现,看上去也会更加璀璨明亮。
包镶
包镶是相对来说最稳妥的一种镶嵌方法,能很好的防止宝石脱落,但它更适合克拉数偏大的宝石。
由于宝石四周被包裹,影响了光线的出入,自然就没有前面几种看上去“闪”,整体美感更偏于古典的内敛。
除此之外,衬石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整体珠宝作品的闪耀度。
比如,在群镶上对于碎钻的选择。
用单反钻(刻面一般只有17个)镶嵌的首饰会显得反光差,整体的饰品暗淡无光且微微发黄。
而足反钻(至少57或58刻面)的反光度就比单反的好,整体更显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