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手机厂商进军智能手表了。
9 月 22 日,vivo 发布旗下首款智能手表 vivo WATCH。这是一年内继小米、OPPO 后第 3 家进入智能手表市场的手机厂商。在手机、平板电脑陷入停滞后,手机厂商渴望找寻下一个增长点,智能手表成为新的目标。
2016 年前,苹果、三星、华为、Fitbit、Garmin 是智能手表的老玩家;现在小米、OPPO,vivo 以及正在路上的一加、魅族也想掺一脚。
然而,只要回顾智能手表的发展史,就会发现这门生意并不那么好做。
当然,苹果除外。
智能手表的 " 雅达利大崩溃 "
上世纪 80 年代,电子游戏开始蓬勃发展,北美知名游戏厂商雅达利趁势实施 " 数量压倒质量 " 政策,一年之内在美国市场上推出了近万款游戏。庞大的低质量游戏带来的震动很快就到来了。
1982 年,雅达利母公司华纳用 6 个星期时间制作了游戏《ET 外星人》,并准备了 400 万份。然而,声势浩大但缺乏质量的《ET 外星人》最终只卖出 150 万份,近 250 万份游戏卡带和其他滥竽充数的存货被永远埋在了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垃圾镇。
知名游戏烂作《ET 外星人》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这场由雅达利引发的震动随即席卷整个北美游戏市场,到 1985 年,北美游戏市场规模从 32 亿美元缩水至 1 亿美元,跌幅超过 97%。这场早期电子游戏危机也被称为 " 雅达利大崩溃 "。
事实上,就在几年前,智能手表也曾经历过一次小型的 " 雅达利大崩溃 "。
2013 年,在智能手机势不可挡的带领下,可穿戴设备被迎来发展元年,这年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达到 300 万部。2014 年 3 月,谷歌发布 Android Wear,从系统领域进军智能手表市场;同年,三星 Gear Live、LG GWatch 以及 Moto 360 三款搭载 Android Wear 的智能手表发布,智能手表开始大规模进入消费市场。
Moto 360 智能手表
真正的爆发在 2015 年到来,这一年苹果发布了 Apple Watch。
苹果带来的品牌优势让 Apple Watch 一骑绝尘——根据 Strategy Analytics 数据, Apple Watch 发布的第一季度,销量就达到了 400 万台,占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的 75.5%,而同期三星智能手表的销量仅为 40 万。Apple Watch 带来的风潮,让 2015 年 Q2 全球智能手表总销量冲高到 530 万台,超过了 2014 年的全年销量。
然而危机也就此埋下。
当外界一度认为苹果会重新创造一个智能手表界的 iPhone 时,第一代 Apple Watch 却极其平庸。它不具备独立联网功能,也没有如今常见的运动和健康功能,续航更不用说 …… 唯二的特色是花哨的表带和堪比奢侈品的价格。
第一代 Apple Watch
也许是厂商推出的智能手表过于眼花缭乱;也许是苹果的名号太过耀眼;也许是消费者回过神来,发现所谓的智能手表不过是手机厂商卖配件的新套路 …… 总之,刚刚开始起步的智能手表在 2016 年即遭遇了巨大危机—— Q2、Q3 两个季度出货量同比下跌,其中 Q3 Apple Watch 销量大跌 71.6%。直到 Apple Watch Series 2 到来,才在最后一个季度止住颓势。最终 2016 年智能手表总出货量仅同比增长 1%。
摩托罗拉作为 Android Wear 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表之一,甚至公开表示," 我们没有看到智能手表在销售方面表现出足够的吸引力,因此不会随 Android Wear2.0 一起发布新款智能手表。"
消费者的冷淡让硬件厂商开始重新审视智能手表——究竟是手机的延伸,还是独立的电子设备?
独立成长的三年
" 雅达利大崩溃 " 并未重演,仅仅一年后智能手表便恢复增长,迎来了更大的市场。最大功劳是谷歌和另一家非手机硬件厂商 Garmin(佳明)。
前者为智能手表带来了 LTE 网络和 Wi-Fi,使智能手表的运行开始摆脱对手机的依赖,开始真正成为一款独立设备;后者在 2016 年 Q3 危机的最低谷,凭借对健康和运动功能的挖掘,实现了 324% 的增长。并且它不是来自手机厂商,这意味着智能手表向着独立设备又迈进了一步。
Garmin Forerunner 920XT
独立联网 + 运动、健康的组合让消费者意识到智能手表的新可能,也让厂商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2017 年,Apple Watch Series 3 发布,支持虚拟 SIM 卡、移动蜂窝网络,并搭载全新传感器,可对使用者的心率进行检测,以及新加入了运动功能。同年发布的三星 Gear Sport 能够记录运动数据,并将续航提高到 3 天;Garmin Fenix 5S 能对游泳、骑行、冲浪、滑雪等不同运动场景实现数据记录,同时还可测量人体最大摄氧能力 ……
越来越多的新功能让智能手表不再纯粹作为手机的延伸,而是承担起更多手机无法完成的任务。加上网络、电话等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智能手表代替了手机,还解放了双手。
迎来新生的智能手表重新恢复增长,2017 年出货量 2930 万台,同比增长 38.8%;2018 年出货量 4500 万台,同比增长 53.6%;到了 2019 年,这一数字增长到 6200 万台。
3 年时间,智能手表出货量翻了近 3 倍,市场越来越大,新的变化也随之而来。
姗姗来迟的国内厂商
与早早布局智能手机不同,国内手机厂商在智能手表市场显得有些后知后觉。除了华为动作稍早,小米、OPPO、vivo 直到最近一年才开始入场——小米第一款智能手表于去年 11 月上市,OPPO 首款智能手表今年 3 月发布,vivo 智能手表则直到昨日(9 月 22 日)才到来。魅族、一加还未进场,但前者已确定今年第四季度会发布;后者则表示,从 2016 年就开始着手研发智能手表,发布只是时间问题。
vivo9 月 22 日推出的智能手表 vivo WATCH
不过事实证明," 后发优势 " 并未给手机厂商带来明显的市场反馈。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到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表营收份额前八分别是苹果、Garmin、华为、三星、imoo(小天才儿童手表生产商)、Fitbit、Amazfit 和 Fossil,其中苹果一家占了 51.4%,另外七家加起来也不过 36.8%,颇有番 " 七大门派围剿光明顶 " 之势。
而后入场的 3 家国产手机厂商只能挤进 "others"。问题也正是在这里。
2020 上半年全球智能手表营收份额变化 来源:Counterpoint
智能手表营收份额里的 "others",已经从去年上半年的 19.8% 下降到今年的 11.8%。稍不留神,谁都可能成为消失的那部分。
市场的变化则来得更加凶猛。根据 IDC 数据,今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增长了 14.1%,但这其中绝大部分增长由 TWS 耳机贡献。相反,智能手表、腕带的出货量却同比减少了 4.4%。
IDC 移动设备跟踪器研究经理 Jitesh Ubrani 表示:"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组织也开始使用可穿戴设备来帮助对抗 COVID-19。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用来追踪症状,还可以提醒佩戴者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销量下滑可能预示着市场对智能手表、腕带的需求正在放缓,即使疫情刺激也没能拯救市场大盘。智能手表似乎正在成为下一个陷入增长停滞的智能手机。
苹果也察觉到了变化,从 2019 年上半年到今年上半年,Apple Watch 的全球市场份额从 43.2% 增长到 51.4%。然而即使在 " 一边倒 " 的市场格局下,苹果依然推出了史上最便宜的智能手表 Apple Watch SE,意图通过低价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来源:速途研究院
下沉的苹果显然会给其他厂商带来巨大压力。根据速途研究院的问卷调查,品牌和价格成为用户选择智能手表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现在,苹果正挥舞这两只大棒,试图继续在智能手表市场里横行。
就目前来说,品牌、技术、功能,甚至价格,Apple Watch 都难逢敌手。而其他智能手表厂商如专注运动健康的 Garmin、主打儿童手表的 imoo 均建立了自己的稳定受众,迟到的小米 OV 想要突围,难度恐怕不亚于又一次的智能手机血战。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刘凡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UxNu3QBLq-Ct6CZJXb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