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好坏大家各有观点,那另一部呢?今天就来聊聊——
中国机长
事实上,《中国机长》上映前在三部里最不看好,因为没前两部来头大。
不过,一开始也有很多人期待。
无他,就因为原型事件实在太过惊险、也太过不可思议!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次航班在起飞的20分钟后,驾驶舱前风挡玻璃突然破裂,副机长直接被气压拉扯出窗外;
机长刘传健在极端的环境下,尽力把控好飞机,并于20分钟后紧急迫降。
文字可能还感染力不够,那我再给你几个数据——
3U8633遇险的环境,大慨可以用这几个数字形容:
9800米的高空,800公里的时速,-40的温度,0氧气。
就这样……刘传健机长愣是还把飞机给开了回来,而且乘客无一伤亡。
如何把这样近乎奇迹的场景、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是导演和背后团队要着重考虑的事。
简单讲,就怎么才能不把这个好题材拍烂。
在看电影前,叔觉得至少有这么几个改编难点:
飞机从起飞、遇险到降落总共只有42分钟,怎么完整成一部90分钟以上的电影,是其一;
机组飞行人员的工作专业性较高,怎么让观众理解并产生共情,是其二;
除了3U8633的机组人员外,其他的视角、包括乘客、机组家人、地勤工作人员的状态如何展现,是其三。
这三个点只要电影能完整起来,那《中国机长》就到位了。
而等叔看完电影:果然,导演还是厉害!
坦白讲,电影里专注于飞机驾驶舱内和机组人员部分的展示,拍得都相当不错。
不得不夸一句,电影选角选的好;
原型机长刘长健是部队轰炸机飞行员出身,导演选的张涵予,选得相当准确。
他身上那股子硬汉气息很是贴合刘传建机长,稳重、心理素质强大,形象上就有种十足的安全感。
乘务长袁泉选得也到位;
美丽大方自不必说,袁泉把乘务长那种外表温柔、内里坚强的气质展现地淋漓尽致;
印象最深刻的是灾难前那场戏,头等舱有个客人无理取闹,底下的空姐不知所措,她出来一下子就掌控了局面,
似乎无论什么突发事件,都能够倘然自若地面对。
其他的年轻角色也都演技在线。
李沁张天爱雅玫美得各有千秋、杜江欧豪任务完成得中规中矩,起码不拖后腿。
而选角之外,电影对机舱、乘务员以及飞机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都还原地尤为准确。
演员事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相关知识,掌握基础的飞行技术和安全员课程。
飞机上的布置也都力求一比一、完全地还原真实情景。
在这个基础上,中间灾难发生的那段展现出来就更加精彩了;
根据之前新闻中对原型故事的采访能知道,电影里这段戏几乎是完全按现实发生的剧情还原。
机长和副机长发现机舱右前方玻璃破碎的时候,第一时间与空管取得联系。
语气平稳、冷静,仿佛在说一件平常事,但平静下却又是暗流涌动。
接着,意外突然发生。
风挡玻璃破裂、飞机驾驶舱释压,副机长瞬间被拉出窗外;
接下来机舱内乘客的恐慌,空乘的紧急救援、调整都拍的很不错,剧情相当紧凑。
飞机失控那种紧张感全拍出来了,坐在电影院看着2D片子的我,都仿佛看成一部4D片子....
所有的几个方面,飞机行业和机组成员的专业性、可靠性都展现的非常完整,叔看的很过瘾。
可以说《中国机长》前半段拍得都很好
电影本身完整了故事性、冲突性和专业性,基本上没问题了。
原型故事发生始终只有42分钟,《中国机长》却有111分钟。
多的一个小时,咋办?
只能通过各种艺术加工的情节来填充时间,完整故事性。
《中国机长》在这个方面就做的不错,前半段一直在强调电影的真实性、强调机组人员的专业性,
这就是在完整观众的认知。
而后半部分,就是艺术化地表达
机长接受乘客们的欢呼、调查员检查后的那句“怎么这么牛”的感慨,凸显出一个英雄机长的模样。
《中国机长》电影里所表达出来的“主旋律”,其实就是中国航空行业的专业性。
因为专业性,
机长和空乘组能够在危险的情况下、把整个飞机的乘客安全带回地面,地面工作人员能够迅速作出调整,调控出领域给事故飞机缓冲。
3U8633的机长刘传建是位英雄,整个专业的中国航空事业也是“英雄”。
让我们为中国机长欢呼,也为给予《中国机长》无限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