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8月11日 上海码头
30名平均年龄12岁的少年,告别父母登上前往旧金山的轮船,开始为期十五年的留学之旅。
留学目的:“救国”。
“留美幼童”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但我们知道的只是潦草一笔。
2004年,这部央视纪录片推出,没想到它背后是一段在亡国前的苦苦挣扎。
让厂长更没想到的是,这段历史只有不到五千人知道。
《幼童》
1872-1875年,清廷共派出120名9到12岁的孩子赴美,学习强国技能。
在大洋另端,一位中国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到来,他就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
这是他筹划了十八年的梦想。
十八年前,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学给他的留言簿赫然写道:期待听见你在大洋彼岸的好消息!
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带着新世界的思想踏上归途,但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古老帝国。
1854年前后的中国,内忧外患一团糟。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签署《南京条约》,赔款2100两白银,割让香港岛,被迫开放通商口岸。1843年,与英再次签署《虎门条约》,英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1844年,又与美签订《望厦条约》(此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华的一切特权。)与法签订《黄埔条约》(同上)。1850年,沙俄抢占中国黑龙江口。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起义,两年后攻克南京,建都改称天京。同年,沙俄尼古拉一世下令侵占中国库页岛。
这只软弱硕大的肥羊,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动也不敢动,任人宰割。
此时的容闳正想尽一切办法结识高层。
为了救国的理想,1860年他冒死来到天京,拜见洪仁玕(洪秀全族弟)推行新策,可惜失望而归。
但他的努力是有成效的。
三年后,他见到了促成留学梦的第一位关键人物:曾国藩。
曾国藩看见国外的军舰火炮,明白只有强大才能不挨打。
次年,为筹建江南制造局,他派容闳赴美采购机器。
这时的曾国藩是孤单的,朝廷无能,大多官员封建保守,称西方武器为“奇技淫巧”。
可一道折子的上奏,却把所有不愿睁眼看世界的文武大臣,骂了个狗血淋头。
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说此话的正是第二位关键人物:李鸿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此后的几年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的有志之士大办工厂。
他们明白想要真正强大,光有外国机器不行,还有有会使用机器的中国人才。
公派留学,培养人才也就提上日程。
但是,此时的留学想法还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让它真正变成现实的是中美签订的《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美国驻华公使,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为弱势民族打抱不平。
所以深得清政府好感,在卸任美公使后,他成为清政府第一位驻外使臣。
1868年,他带使团访美,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条约》第七条节选
贫弱交加的清廷承担了所有留学经费,把救国的最后稻草交给了这群孩子。
四年后,30个少年登船,带着对新世界的无限好奇,离开快要灭亡的祖国。
他们知道自己背负着“救国”的重任,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理想与命运与身后的祖国永远地连在一起。
孩子的适应力惊人,在船上只用10天就习惯了西餐。
抵达美国后,又仅用一年就融入了美国社会,与当地人无障碍交流,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除自身聪颖与容闳的努力外,美国政府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没想到吧?
一开始,他们被两三人一组的分到美国中产家庭学习语言,美国家庭对待他们亲切友善。
很多穷人孩子在街头当童工时,中国幼童却穿梭在课堂宴会与球场之间。
康州教育局局长专门发布了致中国幼童教师函,希望美国教师在对中国学生关爱外,更要注重认真严肃教育。
督促他们温习中国功课,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要好好照顾他们的身体状况。
但是,留学之路仍困难重重。
留学局正监督常与容闳在观念上发生冲突,比如更换服装就争执了很久。
由于体育课,长袍马褂不方便,清廷思量再三,允许他们换上西式服装。
但长辫子决不能动,也决不允许入基督教。
不接受新鲜事物,留美幼童注定是个悲剧。
英在中国铺设的铁路,被说是动祖坟大逆不道,清政府买下铁路,将其拆除。
铺设电缆,又被说是影响地气地脉。
拒绝近代化,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也只能让这个将死的帝国缓口气。
如果笼中鸟见过蓝天,那么就算面临狂风骤雨,它也不愿意再回到笼子。
正监督中途归国,新上任的留学监督让容闳预感到风暴即将到来。
新监督对于孩子们仰头直视自己目光,不再唯唯诺诺显得十分震惊。
他不希望孩子们继续学习地理,钢琴,诗歌等“无用”课程。
甚至不允许“自由”二字出现在他们的文章里。
给朝廷的奏折里,斥责实验的失败。
即使容闳联合了美国多所大学校长,认真诚实的反应了中国孩子们的优异表现后,朝廷还是更愿相信两任正监督的“失败”言论。
“留学”是李鸿章救国的所有希望,孩子们的变化让他始料未及。
加上进入大学的五十名孩子,有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并没有进入军事学院,李鸿章也不再强求。
1881年,除逃跑与死去的孩子外,94名留美幼童全部回国。
十年留学路,少年已成青年。
回国后他们备受质疑,他们真的被西化了吗?
并没有。
回来的他们有70%被李鸿章招入麾下,这位为国家殚精竭虑的晚清大臣,用自己的一生救国。
归国的幼童们也与他一样,全部投身于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个国家。
赴美幼童归国
军事
蔡廷干 海军元帅
容尚谦 海军舰长
宋文翙 海军将领
邓士聪 海军军官
……
矿业铁路业电信业
梁普照 邝荣光 矿业工程师
邝景扬 罗国瑞 铁路工程师
周万鹏 袁长坤 电报局长
……
外交教育
梁敦彦 清朝外务尚书
蔡绍基 北洋大学校长
唐国安 清华学校校长
容 揆 钟文耀 钱文魁 张祥和 外交官
……
还有,为同胞的生存权益而抗争的在美作家李恩富;
主持修建震惊中外的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
终身服务中国矿业的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吴仰曾;
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
在美十年,虽身着洋服,但他们努力学习,丝毫没有忘记救国重任。
即便国家狼烟四起,任人宰割,他们仍尽心竭力地报效国家。
可惜一切都太晚了,在他们留洋时,这场自救似乎就已经注定败局。
气数尽了,就该落幕了。
1901年,在签署了《马关条约》后的《辛丑条约》,李鸿章吐血而亡,享年79岁。
1912年,为救国终生奔波的容闳,含泪病逝,享年84岁。
一个国家只凭几个人的觉醒与几年的发展,不可能挽回灭亡的局面。
甲午战败,中国再次意识到唯有科技才能救国,遂重启留洋计划。
在《马关条约》的墨迹未干透时,13名少年踏上了赴日的道路,就像当年赴美的幼童一样。
之后十年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涨。
1896年 留日学生13人1899年 留日学生共60余人1902年 留日学生达600余人1904年 留日学生达1300人1906年 留日学生达13000人1907年 日本宣布中国在日留学生达17860人。
在战争爆发后,很多学生带着新思想毅然回国,投入救国运动。
赴日归国
孙中山 中国民国国父
周恩来 新中国第一任总理
郭沫若 作家 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
鲁迅 作家
……
此外,前往英法美国留学的学生也不断增多。
新中国诞生后,很多知识型人才归国,报效国家。
建国后归国
1949年-1957年
邓稼先 美国普渡大学 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学森 加州理工学院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
华罗庚 英国剑桥大学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
1978年之后
韩启德 美国埃默里大学 病理生理学家
陈竺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 分子生物学家
白春礼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化学家纳米科技专家
……
2008年以后
李彦宏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 百度创始人
梁建章 斯坦福大学 携程创始人
……
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在时代的激流中不被淘汰。
据教育部数据:截止到2017年,88.73%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
当年,120名少年为救国远渡重洋,开启中国留学生史。
十年后,饱经质疑被召回国,历史证明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如今,他们的子孙散在中美两地,但他们的故事只存在留言簿与后代的口口相传中,似乎已经要被历史忘记。
央视把故事拍成纪录片,虽高达9.5分,也只有不到五千人看过。
让人难过。
身为受益者的我们,似乎快要忘记这群孩子。
不错,已成过去的历史没有明星的八卦博眼球。
但换得今日繁荣的并不靠这些明星,而是一代代为国默默奉献的人。
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历史,身处盛世,我们应该记得他们。
记得那些为此献身牺牲的有志之士,以及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
今日的安定繁盛其实并没有多久,直到今天她也刚满70岁。
少年强,则国强,这个道理亘古不变。
居安思危,吾辈当自强。
我们,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