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一定程度上说,用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官风,乃至有什么样的政风和党风。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选人用人过于僵化,有的部门大刮“裙带风”,有的领导奉行“武大郎开店”思维,还有的一味强调论资排辈……诸如此类的潜规则备受诟病。
应该承认,论资排辈有一定历史渊源,但是一把尺子量到底,优秀的年轻人何以脱颖而出?有过人之处的特殊人才何以冒尖?革除论资排辈、隐形台阶、部门壁垒等弊端,具有多重意义。
打破论资排辈,是人心所向。多年来,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倡导,中央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不打破论资排辈,就不可能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打破论资排辈与优秀的年轻干部上位不是一码事。形成优秀年轻干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有两个前提,一是如何定义优秀?二是如何形成机制?关于前者,界定优秀应有一套让人信服的标准。关于后者,有了标准之后,关键看如何遵照,怎样做才能确保优秀的年轻人不被虚置。
在重用优秀年轻干部的制度安排中,涉及两个词,一个是选拔,一个是提拔。两个词,一字之差,意义大不相同。显然,选拔比提拔更科学,也更符合“选贤任能”的内在逻辑。
与此同时,还应该厘清几层关系。一是厘清不唯票与不要票的关系。二是破格与出格的关系。该破格的一定要破格,但是破格不等于出格,如果随意破格、动辄出格,也难以服众。最重要的是,被选出的年轻干部应该真正优秀,以德才服人。
一言以蔽之,论资排辈早就该打破了。当优秀的年轻干部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他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享有出彩人生,还能为官场注入新鲜活力,为社会发展融进新生力量,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