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阿尔巴尼亚有多大的援助,阿:“不找你们要,找谁要”?

2020-09-11     王春秋史

原标题:我国对阿尔巴尼亚有多大的援助,阿:“不找你们要,找谁要”?

冷战结束后,全球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由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华约联盟和以美国和西欧为代表的的北约。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也自然有义务带动和援助手下小弟们的发展。

二战后,当时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与苏联关系火热,也没少获得援助,不过后来又因为种种问题,两国之间也逐渐走向对立面,再加上后来的中苏关系紧张,也使得阿尔巴尼亚和我国逐渐走到了一起。

1960年,苏阿两国决裂,苏联停止对阿援助,与此同时的是,我国则接棒成为了主要援阿力量。

直到11978年,继18年的援助之后,我国也宣布停止对阿援助。

“北京,地拉那,中国,阿尔巴尼亚。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家。

中阿人民并肩前进,

团结在马列主义旗帜下。

万岁!毛泽东!

万岁!恩维尔·霍查!

万岁!光荣坚强的党!

万岁!北京---地拉那!”

像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父母辈应该都是听过这首歌,短短的几句歌词中,也足以让我们看出当时的中阿关系绝对是处于“蜜月期”。

根据解密的档案来看,在1976年前,我国曾对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越南等共计110多个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过援助,一直到1973年时,这种严重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的关系才逐步被改正。

永恒的利益大于永恒的朋友

东欧的华约阵营中,阿尔巴尼亚无论是土地、人口还是发展水平都是排名后面几位,所以并未受到苏联的过多重视。但是眼看着苏联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自然也是少不了羡慕。所以当南斯拉夫与苏联在出现分歧时,阿方坚定的站在了苏联一侧,并在党内大肆清洗“铁托分子”。

正是因为苏联与南斯拉夫的正面冲突,也才使得阿尔巴尼亚摆脱南斯拉夫的控制与干预,而苏联也因为阿尔巴尼亚对自己的坚定拥护,对其援助力量也上升了一个档次,

成为苏联对外援助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过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外交关系也开始逐步回暖,这也招来了阿尔巴尼亚的强烈抗议。

正是同一时期,我国因为与苏方关于军事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对立意见,两方关系也开始逐步恶化。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因为立场与意识形态的近似,中阿两国的关系也是越来越近。

1960年,在罗马尼亚召开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上,以苏联作为领导的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首脑,均对我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上进行了广泛的批评和干涉。

就在大多数政党都站在赫鲁晓夫的立场之下时,阿尔巴尼亚的会议代表却公开站出来支持中方

,这也使得本来作为“第三者”的阿尔巴尼亚也成为了被抨击的对象。

就在此次会议之后的若干次会议中,阿尔巴尼亚方面始终坚持着我方立场,因此也彻底得罪了赫鲁晓夫。于是,苏联于1961年单方面的宣布中止对阿经济和军事援助并撤回本国专家作为结束,同年12月,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外交关系也开始中断。

我国成为了援助阿尔巴尼亚的“第二棒”

就在苏阿关系降至冰点后,中阿关系则是出现前所未有的亲近,而两国政府之间的互访和礼遇也开始变得频繁起来。比如,当我们的周总理对阿尔巴尼亚进行外交访问时,对方往往都会将全部高级政府专员悉数出动迎接,而且经常还有数万群众的欢迎仪式;反过来当阿尔巴尼亚来访问时,我国也会以更高的规格作为礼遇。

当然了,最实在的还是利益关系,因为我国成为了阿尔巴尼亚的最大援助国。

根据一位当时驻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记者回忆,自从苏联在1961年中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后,我国除了对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几十万吨的粮食外,其中还有2.5亿元的经济支持,因为当时我国的发展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会先在国内进行大量的成功试验后,才开始对阿输出。另外,

从1954年开始,一直到1978年结束,我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款协议数额,达到了惊人的百亿元。

贪婪的嘴脸——谢胡:“我不找你们要,找谁要”

从1959年到1961年,因为自然灾害等“天灾”外,还有就是错误的政策等“人祸”因素,我国也是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就连本国居民都吃不饱粮食,即使如此情况下,还是向阿尔巴尼亚无偿提供了六位数的粮食数目。

此外,这种已经严重超越自身能力范围外的援助还有如下表现:

当时的整个阿尔巴尼亚才有200万左右的人口数量,而我国对其从1954年开始的经济援助达到了90多亿元,折合平均每人有4000多元,横向对比我国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仅仅有200元,即使不吃不喝也得赶上20年。

先不算阿尔巴尼亚的耕地面积有多大,其国土总共也仅有28000多平方公里,而我国对其援助的化肥厂年产量为20万吨,折合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7吨,相当于7000公斤,这也远超我国耕地的化肥使用量。

长期的援助后,这也被阿尔巴尼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行为,其领导人霍查就很直接的说过:“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甚至其部长会议主席谢胡还说过“我不找你们要,找谁要!”

无偿的索取

我国当时的发展还很落后,国内百姓的生活也是比较困苦,但是阿尔巴尼亚却是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向我国提出无数的贪婪索取。

当时去阿访谈的官员就曾问过谢胡,要了这么东西打算以何作为回报的问题后,谢胡的回答则是“还没有考虑过还的问题。”

关于生活水平的问题上,阿方曾提出过这样的要求,计划当全国通电后,每个农业社都能有一台电视。可是电视在国内还是奢侈品一般的存在,即使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电视机都不多,农村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免费”来的东西不懂得珍惜

就在我国勒紧腰带向其援助时,阿方不但对此毫不在意,甚至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浪费情况。

比如我国提供的化肥,都被阿方农民随意放置在路边天地里,任凭风水日晒。

1961年,阿方中央书记科旬加前来访问,

“伸手就是要钱,少了还不愿意。”

因为我国当时也有很大的难处,而且又与苏联交恶,根本无法满足阿方提出的全部援助要求。即使这样,最后还是签下了五条援助项目。

后知后觉

前驻阿大使耿飚目睹了阿方种种行为后,开始执笔写信,将事实情况如实反馈至中央,其中观点总结起来就是:

量我国力而行,量阿方实际需要而行

。首先,我国当时也不富裕,另外长期的援助下,阿方早就养成了贪得无厌的性格,就好像一个无底洞一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方面柯西金上台,此时的苏联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并在1969年在北京与我国进行会议,但也正是这一次,遭到了阿方霍查的不满。同年,就在我国的二十年国庆大典上,阿方故意的降低了出席规格,此举也遭到了我方的严重不悦。

“降温”的关系,“继续”的援助

从1969年后,由于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同时寻求对苏、美的和解,这又是遭到了阿方的不满,并且阿方的领导人霍查和一些高级官员,也多次在公开场合对我国进行批评。

虽然两国关系有些许停滞,但是援助还是一直在继续。

1970年,阿方再次求援32亿元的贷款,虽然我国并未全部提供,但也给出了以低息贷款作为条件的19.5亿元。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更大层面上是我国的安全问题的解决。

显然,霍查又不高兴了,甚至还亲自写来一封多达万字的亲笔书信,信中不乏“不赞成、不正确”等字眼。很快,阿方又断章取义的在本国党报公开发表对我国的批判。

就是如此,阿方再度“厚颜无耻”的于1974年,向中方申请50亿元贷款,既然友谊都已经打了折扣,出于友谊的援助肯定也是不能全额兑现了。除了追加贷款外,阿方还提出延期归还即将到期的欠款,同时还要求粮食的继续援助。

最后,中方还是提供了10亿元贷款。

援助的中止

随着中阿关系的越来越恶化,中方对其提出的过分援助自然不再全额应允,而因为我国援助的削减,阿方也开始无中生有的不断指责和挑衅。

面对如此情况,最后还是由邓工决定中止对阿援助,具体表现为:

断援助!撤专家!停项目!

而阿方也将我国列为其“敌人”。

不过,近年来中阿关系明显改善,双方的经济交流也逐渐频繁。2018年,我国公民也成为了阿尔巴尼亚的“免签”。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NSVe3QBURTf-Dn5l7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