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女童的人都应该实行化学阉割?

2019-10-18     六层楼医生


来源:第十一诊室(微信公众号ID:consultingroom_11)

图片: Dribbble | 设计: Black Shift Studio | 责任编辑: 木头羊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导言

记得《嘉年华》导演文晏说过的两句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的时代,无比光鲜,无比喧嚣,大家没有办法停下来,去思考背后的人和故事,这部电影想要讲的,恰恰是这些光鲜和喧嚣背后的故事。另外,嘉年华还有美好年华的意思,这些孩子原本都有美好年华。

——人们对儿童性侵的麻木,是我无论如何过不去的坎。

根据“女童保护”网络数据的不完全统计,2013 年至2015 年,全国公开报道的儿童性侵案件有968 起,受害人超过1790 人

同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表示,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案件,其隐案比例为1:7。也就是说,每当1 起性侵案件被曝光,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多的伤害。

2013年:13岁留守女童遭遇至少10名中老年人性侵。

2015年:陕西宝鸡曝光一起猥亵案,受害人从6岁起遭继父猥亵近10年。

2015年:曝光幼儿园司机将受伤送往医院的受害人诱骗回家并实施强jian。

2016年:12岁女童在其就读小学遭多次性侵。

2016年:多名小学生在教室、教工宿舍遭遇男教师猥亵。

……

2018年:DD司机强jian案。

……

这一切的一切,便是无比光鲜下的黑暗,无比喧嚣下的冷漠,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关于这些恶性事件出现的原因,我只想到了两个字:

欲望

有些欲望有正向积极的作用,有些则存在着毁灭性的伤害。

那有人说了,那切断他们的欲望不就行了?

也有人说了,这种人就应该直接阉割

滴滴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但是,今天咱们就讲讲阉割

什么是阉割?

要说阉割,先来说说去势,并且本文只说男人的去势哈,就是以外力去除生殖系统或使其丧失性功能

去除生殖系统就是我们广义上认为的阉割了,是通过损坏、切割生殖器官等物理手段实现的,所以也叫做物理阉割或者外科阉割。

而如果只单纯地丧失性功能,但是不用动刀,仅靠打针吃药就可以搞定的,就是今天重点要讲的化学阉割

阉割的历史

阉割的历史可长了,阉割制度作为惩罚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我国最早出现是苗族创制的“椓刑”,具体时间不知道,但夏、商、周的时候“椓刑”就叫“宫刑”了。

物理阉割通常比较残忍,为实现抑制犯罪冲动的目的,受刑者需要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痛苦。后来人们可能觉得这种方法太过残忍,便只切睾丸,不切丁丁了。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粗暴,惩罚有力,但随之带来的心理扭曲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犯罪。所以,采用阉割制度作为惩戒、矫正的地区中,除极个别(如挪威、美国部分州)仍保留物理阉割制外,其余就都采取化学阉割了。

化学阉割:逐渐被接纳的惩罚手段

19世纪初化学阉割制度便已产生,20世纪开始进入到实践领域:1933年,纳粹政府在同性恋者间施行化学阉割;1943年,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因同性恋身份而被化学阉割(荷尔蒙疗法);1993年,瑞典立法对强奸犯适用化学阉割;1999年,美国对恋童癖者进行化学阉割,这是美国实施的第一例化学阉割。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化学阉割制度,挪威、以色列、俄罗斯、阿根廷、波兰、韩国等国家纷纷通过法案,批准对某些特定人群采取化学阉割。印度、南非、新西兰等国家也在研究是否将化学阉割制度引入本国。

今年9月份,哈萨克斯坦也实施了第一起化学阉割刑法,并拨款用以对后面2000名性侵儿童的罪犯实施化学阉割。

化学阉割的机制

雄激素包括睾酮、雄烯二酮及脱氢表雄酮,以睾酮活性最强。

雄激素的产生及作用主要有4个环节:

1、下丘脑弓状核细胞分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进入垂体血液循环,作用于腺垂体性腺受体。

2、腺垂体在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刺激下脉冲式产生和释放黄体生成素及卵泡刺激素作用于睾丸间质细胞。

3、睾丸及肾上腺细胞以胆固醇为前体分别合成睾酮、雄烯二酮和脱氢表雄酮,血浆睾酮中约90%~95%来源于睾丸,其余来源于肾上腺。

4、在前列腺组织内,睾酮由5α-还原酶转变成双氢睾酮,睾酮或双氢睾酮与前列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促进前列腺细胞的生长,维持前列腺的结构和功能。

太复杂看不懂?不要紧,你只要明白我们下面说的如何调节就行。

雄激素的反馈调节:下丘脑和垂体对激素的反馈非常敏感,主要接受负反馈调节,当雌激素或睾酮水平上升时,可抑制下丘脑及腺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及黄体生成素,从而使雄激素的产生减少

这就是化学阉割的理论支撑了,通过药物阻断雄激素的产生及作用途径,增强负反馈调节,达到化学阉割的目的。

说到这里,滴滴得多叨叨一句,其实这个阉割啊,是我们科治疗前列腺癌的一种方法,既包括手术去势,也包括化学去势。但是,我们的化学去势学名叫做“内分泌治疗”,要不然,单纯地为了化学阉割,谁会去做这么多研究啊。

化学阉割后,这辈子就废了?

化学阉割虽然名字里带着阉割这一恐怖字眼,其实这个名称有点误导性。与古代“太监”的物理阉割过程不一样,并不是用药把丁丁和睾丸给融化了,也不涉及移除任何人体器官。

口服或皮下注射抗雄激素药物后,犯人体内的雄激素水平将降到一个低点,由此产生的后果有:欲望降低、性幻想变少、从各种性行为中感受到的快感减退。当然,不是每个服药者都会造成勃起障碍,更不会造成绝育的后果。

一般来讲化学阉割要罪犯本人同意,即使其被化学阉割后也要佩戴警方发放的电子跟踪装置。这种方法要求每隔一定时间在人体内注射药物,以达到暂时降低性欲的效果。

化学阉割的争议

  • 生理因素不是性犯罪者的唯一根源

性犯罪者再犯的原因极为复杂,并不是性生理获得控制就没事了。还有他们的性心理,包括病态人格、认知偏差、两性观念、权利控制欲望,以及其他的社会及家庭因素,这些问题不是靠单纯的生理控制所能处理的。因此,针对其复杂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等因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矫治目的。

  • 侵犯人权

有人会说,性犯罪者要什么人权,但是,罪犯也是人,那就有人权。所以,在很多地方,化学阉割并不是叫做“惩罚措施”,而是一种“治疗手段”,既然有病,那就得治。

  • 药物作用有限

就像吃饭一样,有的人吃1个馒头就饱了,而有的人就需要吃2个。所以,同样的剂量,有的人效果明显,而有的人则效果不好,也就是说个体差异较大。并且这些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包括脂肪含量升高、肌肉减少、体毛减少、体重增加、乳房发育……造成当事人有女性化倾向。

虽说有些副作用会在停药后渐渐消退,但也有人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副作用,例如结石、冠心病、骨质疏松、抑郁倾向等,所以,这种“治疗方法”本身就存在争议。

化学阉割自出现开始,争议就一直存在。

在这里,引用奇云先生的一句话:

在一些人权组织、医学家、心理学家和法学家看来,化学阉割不是惩治性犯罪的灵感妙药;对待性犯罪不单要惩戒,重要的还是应给予其心灵的治疗。而冷冰冰、简单化的生理手段,永远无法治愈人心的荒芜与灰暗。一如我们对待盗窃,不能妄图以断其手足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毕竟,人性没有那么简单。

而我还想说,我们更应该研究性侵罪犯、强奸罪犯他们犯罪之前的心理状态,毕竟,犯罪不单单是生理上的冲动,还有他们的生长环境,成长历程等社会因素相互叠加产生的。

所以,如果能够治愈心灵,是不是比单纯的惩罚更有力度?

当然,我们更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社会里没有罪犯,更没有受害者。

参考文献

[1] 奇云.化学阉割:法律惩罚还是医学治疗? [J]. 生命世界,2012,(9):42-47.

[2] 黄珊,张晓智.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2,17(5):527-530.

[3] 赵梦晗. 从电影《嘉年华》探究儿童性侵问题[J].戏剧之家,2018(10):72-74.

[4] 侯韦锋. 我国适用化学阉割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 犯罪研究,2017,(5):83-89.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MY_620BMH2_cNUgVMj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