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小记者高校行:走进印刷术背后的故事

2019-11-12   科学加

本期"小记者高校行"活动将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了解"印刷术"的历史背景,感受这一跨千年的历史贡献!快来报名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纸张、书籍,

小到公园门票、产品说明书,大到巨幅海报等,

都属于"印刷品"的范畴。

那么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形式各样的印刷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这一期,

小编决定带领小记者们

走进"中国印刷博物馆"一探究竟!

1990年11月,

在第七届革命印刷印钞史料征集研讨会上

有170余名同志向国务院及陈云同志,

倡议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

1992年12月,

中国印刷博物馆举行奠基典礼;

1996年6月,

中国印刷博物馆举办落成典礼。

时至今日,中国印刷博物馆已建立20余年,

它承载了我国"印刷术"数以千百的故事。

全面展示了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发明和发展过程。

想不想了解印刷术背后的故事?

那就赶紧报名吧!小编在这里等你!

----------- 本期活动版块 -----------

版块一:走近印刷术背后的故事

第一部分 文明之母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它的发明、发展和传播,

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

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人们把印刷术称为"文明之母"。

第2部分 印出东方

在1400年以前的隋唐之际,

我国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术达到了巅峰,

雕版印刷的书籍版式、字体、用纸、用墨和装帧形式等

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及传播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

是印刷术的世界首创。

第3部分 活字聚珍

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开创了世界印刷史的新纪元。

活字印刷术的西传,

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科学艺术的发展。

第4部分 转轮捡字

元朝初年,中国古代著名农学家王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牌子机械设备,

加快了捡字速度,提高了印刷效率。

版块二 我与馆长面对面

孙宝林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印刷出版文化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兼文物藏品鉴定与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国出版博物馆筹建办主任。

福利时间到啦!

本期小编邀请到中国印刷博物馆的馆长莅临现场,

由北京科技报社的资深记者带领小记者们,

与馆长进行面对面采访。

机会难得,不要错过哦!

抓紧时间,前来报名吧。

------------ 本期活动流程 -------------

---------- 活动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房山区委宣传部、区科协、区教委、区旅游委

承办单位:房山科技活动中心

本期协办单位:中国印刷博物馆

执行单位:北京科技报|北科传媒

--------- 本期活动详情 ----------

2019年11月16日

(周六全天)

中国印刷博物馆

本活动全部免费

(包括门票、学生保险、午餐、饮用水等)

--------- 招募要求 ----------

本期活动招募15人

小学高年级以上中小学生

(现场活动每位学生需1名家长陪同)

擅长写作 绘画

喜欢科学 关注科普

---------- 专家团队 ------------

资深心理咨询师全程带队

北京科技报社资深编辑记者新闻采访指导

----------- 获证资格 -----------

入选参与活动

并按要求完成每期活动新闻稿件

可获得由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宣传部颁发的

"房山区科学小记者"

实践证书

除此之外更有机会获得

由北京科技报社颁发的科学小记者证书

(此证只限于北京科技报社组织的科学小记者社会实践活动中使用)

---------- 报名方式 ----------

方式一:科学加APP用户,请打开《招募|小记者高校行:走进印刷术背后的故事》一文,

点击“立即报名”按钮。

方式二:非科学加APP用户,复制此链接http://t.cn/R5l74NS 到地址栏或在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科学加"客户端在"活动"栏目中,进入本文进行报名。

报名时间:即日起至11月14日上午10:00前

----------- 名单公布 -----------

报名平台全年开放

将从报名候选库中择优筛选出

第八期活动参与学生

并在"房山科技活动中心"报名平台首页

"活动公告"内公布入选名单

(工作人员同时将会第一时间电话通知)

入选参与者请记下现场活动接头暗号:

1本北京科技报社《科技生活》

(没有刊物的家庭

可以联系北京科技报社,活动现场获得赠阅

联系方式:010-65901613,杨瑾)

----------- 温馨提示 -----------

冬天到啦

不要只注意风度

也要注意温度哦

(本文由北京科技报全媒体中心编辑制作,文/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