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联合或能聚散为整,商业航天潜力巨大

2020-01-01   科学加

记者/赵天宇 图文编辑/陈永杰

数据表明,2018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约400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产业占比高达76%,未来全球航天经济市场规模更是有望突破万亿美元。

国内方面,尽管目前只有星际荣耀一家公司实现了火箭入轨,但在数量上,已经有141家中国民营航天公司注册成立,在创业者和资本不断涌入的背后,航天产业背后巨大的市场需求,才是吸引各方到来的关键。

未来潜力巨大

作为当下最火热的新兴科技产品,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商业航天实则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例如在当下5G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导航还是通信,对卫星的需求都在不断增加,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商业航天范畴的微小卫星,他们与互联网、物联网、云数据传输结合后,将彻底改变人类日常生活;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也将带动新材料、新结构、智能制造、微电子等上下游产业链的进步。

中国商业航天起飞在望(视觉中国)

因此,星际荣耀公司市场部总裁姚博文就曾经表示,产业量级大小取决于人类想象的量级,民营火箭未来不仅应用于卫星发射入轨,包括载人航天、太空探索等领域都是可研发的方向。

实际上,早在2017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2018年更是突破了4000亿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在3300亿美元左右。在中国国内,目前国内已公布的卫星星座计划发射卫星超2500颗,现有长征火箭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留给了商业火箭相当广阔的市场。

另据航天五院公布的研究数据表明,目前全球市场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18000颗、市值1080-1800亿美元、平均每颗发射费用为600-1000万美元,国内小卫星发射需求大于3000颗、市值600-8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颗发射费用为2000-3000万元人民币。

发展喜忧参半

对于民营火箭而言,一次入轨看似是实验上的“一小步”,其实却是整个国内民营航天的“一大步”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拥有入轨能力后,企业可以承揽国内外卫星发射订单,反哺企业继续发展,研制中重型液体火箭;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一家公司在拥有火箭入轨能力后,会激励同行业公司快速发展;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会给予投资人信心,让更多的投资人关注商业发射赛道,使得未来商业发射行业乃至整个商业航天融资更加顺畅。

但“一大步”并不意味着民营航天就能实现“快跑”,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民营航天公司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在自身技术和开拓航天市场上,还有很多要做事情。

"中国要想从航天大国变为航天强国,差距不小时间也很紧迫,这要求我们在短时间内,用更大努力动员更多力量,这恰恰是商业航天能完成的。"在天仪研究员CEO杨峰看来,商业航天是市场经济下的航天,也是资源和资金配置的最高效途径。

但亦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例如中科院空间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高扬就认为,在商业航天领域,目前成本依然居高不小,而航天科技的消费级需求又是有限的,在与传统航天集团竞争当中,无论是人才、技术、资本上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最为重要的是,商业航天公司现阶段商业模式模糊,相互之间还在竞争,由于前期基本依靠资本运作,至今也没有民营商业航天盈利。"高扬强调。

中国民营航天发展之路(供图 视觉中国)

"中国现阶段不具备支持理性民营商业航天的条件,资本投机的结果,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卫星、火箭产能过剩,甚至导致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集体退步。"高扬补充说。

高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潮,2018年著名的"张小平事件"就发生在民营航天和"国家队"之间。当年9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一名科研人员张小平,跳槽后加入了北京蓝箭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年薪达到百万,而此前年薪仅为12万元。此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人才培养机制的讨论与审视,也有不少人认为,民营航天"高薪挖人"的模式,其实并不利于行业的正常发展。

民营航天真正强大或需产业联合

纵观整个世界商业航天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到目前为止,只有高轨卫星通讯做到了一个近乎纯粹的商业航天市场,产业链上的参与者部分实现了盈利。在其他细分应用方向,几乎很难找到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客户,连Space X发射的都是NASA的订单。

入轨也只是第一步,商业发射的客户需要的是一款高可靠性,高性价比的火箭;未来民营航天公司需要多次发射来证明自家火箭的可靠性并利用规模效应降低火箭研制成本,这样才能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取得有力竞争

"马斯克刚开始研发火箭时,一家公司就失败了3次,国内有2家公司进行了尝试,但只失败了一次而已。"航天专家庞之浩认为,航天是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尝试发射火箭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航天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目的就是降低人类进入太空、开发太空的成本。

庞之浩说,相比较而言,民营航天价格更低、体制机制更灵活,国有航天可以更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两者之间互相存在并不冲突,相反民营航天是国有航天的良好补充。民营航天企业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相关政策也应该加强扶植力度,是资本、技术和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中国首枚民营入轨运载火箭“朱雀一号”(图片来自网络)

而就在今年6月,国防科工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引导商业航天规范有序发展,促进商业运载火箭技术创新。而《国家航天法》也已经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有望在2020年正式出台。

但庞之浩也坦言,目前,国内商业航天企业小而多,如能联合或合并成较大的商业航天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集中起来,会发展的更快、更好,竞争力更大、更强。"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