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新冠疫情可诊、可治、可防态势基本形成 央视网报

2020-03-06   央视网新闻

央视网消息(记者 袁育堃)3月6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就药物研发、疫苗进展、国际合作等主题回答媒体提问。

两类试剂互补提高检出率

科研攻关一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方面,吴远彬表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可诊、可治、可防的态势基本形成。目前已经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能满足国内诊断检测的需求。抗体和核酸两类检测的试剂互相补充,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程京进一步介绍说,在核酸检测方面,最新审批上市的一款试剂盒基于恒温扩增芯片技术,一次能对6种呼吸道病毒进行快速检测,相比之前的检测速度更快,只需要1.5个小时就能完成所有检测。

病毒变异未影响疫苗研发

针对一些学者称新冠病毒已经发生变异或者产生新亚型,周琪认为,目前在中国针对于病毒变异和疫苗研发有统一部署,病毒变异并没有影响到药物研发、抗体制备和疫苗制备。目前正在积极地观测病毒变异程度,积极布局科研项目。

“新冠肺炎病毒是一个新病毒,我们对它的认识探索还有一个过程,疫苗的研发也一样。”郑忠伟介绍,目前国内科研部门采取了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部分疫苗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估计在4月份,部分疫苗有希望进入临床或者应急使用。

积极推动干细胞治疗研究

“科技攻关的一批药物和救治技术已在疾病救治当中扩大应用。”吴远彬介绍说,磷酸氯喹、托珠单抗、中医药当中的有关方剂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荐药物以及康复者血浆、血液净化治疗等治疗方法也纳入到诊疗方案。

周琪表示,2月5日血浆进入临床指南后,到3月5日已有919人献出血浆。血浆疗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令人信服。

“截至3月5日已经有272位重症患者使用托珠单抗进行救治。”孙燕荣表示,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在武汉地区和湖北全省应用中医药进行救治的患者已经达到90%以上,临床数据还显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重治疗效果更好。

目前,科技部正在积极推动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等先进技术用于危重症患者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