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价值线综合
编辑 | 文刀
节前最后三个工作日,IPO审核再度迎来了一波高峰。在9月28、29、30日,共有21家企业上会接受“灵魂拷问”。
吉利汽车今日上会并成功过会,让外界再次见识到了科创板的“火箭速度”,2020年9月1日向上交所递交申请,9月6日上交所下发问询函,9月28日上会,全程不足一个月。
吉利汽车“回A”拟募资200亿元,但其中30亿将用于产业收购项目,何时收购、收购谁,都引发外界猜想。
价值线研究院发现,本周上会的部分企业存在诸多问题:
1、春晖智控:三度叩关A股,业绩持续下滑,高管涉行贿
2、立方制药:研发费仅为推广费1/6,第一供应商卖劣药挨罚
3、极米科技:研发投入占营收仅3%,IPO前夕与光峰科技妥协,将支付2500万专利使用费。
本周3家主板、中小板拟IPO企业上会
本周8家创业板拟IPO企业上会
本周10家科创板拟IPO企业上会
注册地:境外(开曼群岛)
主承销商:中金公司、华泰联合
拟上市地:上交所科创板
主营业务:
目前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吉利汽车)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含乘用车销售、汽车零部件销售以及知识产权许可三类。报告期内,三类业务的收入及占比情况如下:
募资投向: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拟投资总额为2,042,453.00万元,其中拟使用本次募集资金 2,000,000万元,拟投资项目概况如下:
数据来源:招股书
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招股书
关注点一:新能源发展不及预期,30亿产业收购引遐想?
2020年,随着补贴退坡,特斯拉股价飞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吉利作为国产汽车龙头,也很早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五年前,李书福满怀信心的发布了吉利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蓝色吉利行动”,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这一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动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35%。
然而,当时间真正来到2020年,李书福的这一宏伟目标显然没有完成。
据乘联会数据,2019年吉利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69608部,居行业第四。但是其销量与前两名的比亚迪和北汽新能源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同时,吉利汽车2019年全年总销量达136.2万部,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5%,这与“蓝色吉利行动”定下的90%这一目标相比可谓是相去甚远。
值得一提的是,在纯电动这一市场最为火热的细分领域,吉利的表现也让人失望。2019年4月,吉利在新加坡推出了全新子品牌几何汽车的首款车型几何A,号称“东半球最好的电动车”,目标直指特斯拉Model 3。作为与吉利品牌、领克品牌并行的一级子品牌,几何汽车被吉利寄予厚望。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要说与年销量30万部的特斯拉Model 3相比,就是与同期上市的竞品广汽新能源Aion S的3.2万辆相比也是相形见绌。
可以说,吉利至今仍是一家传统车企。尽管吉利在问询函回复中强调自己“节能环保”的行业属性,但从招股书中披露的募资用途来看,并没有明确指向发展新能源。吉利的新能源之路仍然扑朔迷离。
值得关注的是,在募集资金中,30亿将用于产业收购项目,引发外界遐想。
但吉利汽车在招股书中称:公司募集资金拟部分用于产业收购项目,该项目拟通过产业收购方式整合境内行业优质标的,实现对行业资源的整合及有效协同,更高效助力公司业务发展。目前公司尚无明确收购目标,将在项目实施期间内根据行业情况寻找投资收购机会,完成收购。
关注点二:与沃尔沃是否存在同业竞争
08年金融危机后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广为流传。然而,事实上,本次拟登陆科创板的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分别控股的两家独立公司。沃尔沃的资产并未装入本次上市的吉利汽车。而且,不仅仅是沃尔沃,近几年崛起的新品牌领克汽车也只是吉利汽车的合营公司,虽由吉利汽车持有50%的股权,但并未纳入吉利汽车的合并报表。
复杂的股权结构带来的是外界对同业竞争的担忧。上交所在问询函中就明确提出了疑问。
对此,吉利汽车在问询函回复中,从资产、人员、知识产权、核心技术、销售渠道、销售网络、产品价格、品牌定位等多个角度做出了回复。
吉利汽车表示,在主要资产、人员、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方面,吉利汽车与沃尔沃不构成利益冲突。二者销售渠道也不存在重叠,吉利与沃尔沃均已建立独立的销售渠道,各品牌主要通过各自经销商开设的4S店向终端消费者进行销售。价格方面,吉利汽车品牌境内销售的官方指导价范围主要在 4.99 万元至 20.98 万元之间,而沃尔沃则是26.48万元起步。定位上,吉利乘用车品牌整体定位为经济型乘用车,而沃尔沃为源自北欧的全球性豪华整车企业,在全球具有高端的品牌形象,与发行人乘用车品牌的品牌定位存在明显差异。
不过尽管吉利汽车对问询做出了回复,但外界对吉利同业竞争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尤其是价格和定位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豪华品牌也开始推行产品下沉战略,像吉利这样的国产经济型乘用车龙头也在谋求向高端发展。于是难以避免的会在定位和价格上存在一定的重叠,甚至引发同业竞争。
价值线研究院注意到,吉利汽车的联营企业领克推出的领克01车型和沃尔沃的XC40在价格和定位上就非常接近,由于这两款车型是基于同一平台打造,从上市伊始就不断被拿来比较。
不过,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同业竞争不是什么大的硬伤,很多拟上市公司都存在类似情况,只要披露说明清楚就没有问题,这也是注册制改革的精神之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和解决同业竞争,对此,吉利汽车在回复中将与沃尔沃的重组作为“进一步消除潜在同业竞争风险”的措施。吉利汽车表示,若重组完成,沃尔沃将成为吉利汽车的子公司,相关的潜在同业竞争风险将得到消除。
但吉利汽车也提到,相关事项处于初步探讨阶段,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港股吉利汽车就发布公告称,公司管理层正在与沃尔沃的管理层探讨通过业务合并进行重组的可能性。不过后来由于吉利汽车计划在科创板上市,两者的合并计划已暂时搁置,拟将在今年秋季恢复合并谈判。
关注点三:毛利率持续下滑
从2018年起,吉利汽车已经连续两年销售毛利率下滑,尤其是2019年,销售毛利率从18.32%大幅下滑至14.74%。低迷的业绩表现之下,评级机构也下调了吉利汽车的评级。2020年4月,标普将吉利汽车列入了“负面信用观察”名单,随后穆迪也将吉利汽车列入“下调观察/评级观察”名单。
对此,吉利在问询函回复中表示,2018年毛利率的下滑主要系公司自2018年起开始实行新收入准则,将运费作为合同履约的必要活动支出计入履约成本。如果考虑统一口径,2018 年汽车销售毛利率实际上较 2017 年上升 0.51%。
2019年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吉利汽车认为主要系受宏观经济、行业周期以及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的影响,2019年公司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的销售均价有一定下降。同时,公司2018年新增了5家工厂,新工厂陆续投入使用后,相应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随之增加。此外,公司产品逐步从国五切换至国六标准,使得公司对部分零部件进行了升级,导致相关物料成本有所增加。
事实上,毛利率的下滑也确实并非吉利汽车一家。在招股书中,从吉利汽车提供的可比公司毛利率可以看到,其主要竞争对手近两年的汽车销售毛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相比之下,吉利汽车由于其较高的产销规模,使得在采购、生产等环节的规模效应更显著,其销售毛利率仍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对于未来公司毛利率的变化趋势,吉利汽车认为影响公司产品毛利率的主要因素未来都将趋于稳定,未来公司产品毛利率不存在较大波动的风险。
关注点四:吉利“回A”估值几何?
根据资料统计,吉利汽车此次的融资规模已经是科创板募资金额较高的项目之一,在业内人士看来,吉利汽车此番若成功过会登陆科创板,A股市值较高的汽车集团或将易主。截至9月25日收盘,吉利汽车收报15.18港元/股,市值约为1490亿港元。
东吴证券国际认为,科创板上市将拔高吉利汽车H股估值。目前科创板平均往绩市盈率达88倍,相比之下吉利汽车目前往绩市盈率只有15倍,于科创板的估值会远高于目前。
注册地:浙江省绍兴市
主承销商:国金证券
拟上市地:创业板
主营业务:
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春晖智控)专业从事流体控制阀和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产品涉及油气控制产品、燃气控制产品、供热控制产品、空调控制产品、内燃机配件等。
募资投向:
数据来源:招股书
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招股书
关注点一:连续两年IPO失败,营收三连降
春晖智控曾于2014年12月在新三板挂牌,自2016年开始该公司多次向创业板提交招股书,但2017年被暂缓表决,2018年未通过。
据富凯财经报道:春晖智控从2018年开始净利润持续下降,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同比下滑11.5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86万元,同比下滑12.71%。同时,春晖智控在股权代持、公司内控及业绩粉饰等方面的问题也备受关注。
2017年,春晖智控申请创业板上市被暂缓表决,发审委第二次审核中要求其说明其营业收入、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合理性。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第二次申请文件于其在新三板申报材料和挂牌期间公告存在诸多差异。业内人士将该公司的这种行为总结为过度粉饰财务数据。
关注点二:创始股东、前董事长都曾涉行贿案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春晖智控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为杨广宇,直接持有公司52,527,133股股份,持股比例为51.56%;杨广宇的兄弟杨晨广持有公司1,727,421股股份,持股比例为1.70%。
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春晖有限的发起人之一为绍兴市制冷设备厂有限公司。根据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梁文军、单某乙滥用职权罪,梁文军受贿罪一审刑事判决书》披露,“2007年至2008年间,被告人梁文军伙同张亮利用职务之便,为绍兴市制冷设备厂有限公司承接的晓阳水产公司冷库、跃滕水产公司冷库、云祥冷库二期工程的检验提供帮助,收受制冷公司杨某乙所送的好处费11.75万元。”
资料显示,绍兴市制冷设备厂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时的两位股东分别为杨晨广和其叔叔杨言国。此后,杨晨广于2003年2月和2008年7月先后转让了所持有的该公司的全部股份。杨言国、杨晨广与春晖智控董事长杨广宇是近亲属的关系。
据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李国松受贿罪一审刑事判决书》一案披露,“2009年三四月份的一天,浙江春晖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章某甲为感谢被告人李国松在科技项目申报、认定过程中的帮助,在李的办公室内,送给李人民币5万元,被告人李国松予以收受。”
另据春晖智控公开转让股权说明书披露,章嘉瑞2001年11月至2008年10月任公司董事长,2008年10月10日辞去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的职务,随后担任公司监事会主席一直到2016年。
注册地:安徽省合肥市
主承销商:民生证券
拟上市地:深交所中小板
主营业务:
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立方制药)是一家集药品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销售,药品与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于一体的创新型医药企业,对医药工业及医药商业形成全产业链覆盖,主要产品涉及心血管类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皮肤外用药等领域。
募资投向:
数据来源:招股书
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招股书
关注点一:研发费用仅占市场推广费1/6
公司在招股书中再三强调自身的研发能力:“已获得 30 项发明专利,并先后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等荣誉,拥有安徽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药物缓控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基于公司核心专利的“难 溶药物单层芯渗透泵控释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获得 2018 年度安徽省科学技 术奖一等奖。”
然而,招股书显示,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尽人意。公司研发人员仅52人。
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立方制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838.82万元、2378.94万元、3744.44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8%、1.67%、2.27%。
过去三年,算下来,立方制药的研发费用合计为7962.2万元。这一数据仅为公司同期市场推广费总额的1/6,而且也仅占同期42.42亿元的营业收入总额的1.8%。如此对比下来,其研发费用真的是少得可怜。
关注点二:产品被检存缺陷
据环球网,2018年11月7日,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一则关于安徽省药化生产和特药经营日常监督检查信息通告显示,立方制药相关产品质量存缺陷。该通知称,立方制药被检产品包括六项一般缺陷:1、固体制剂二车间制水岗位人员对电导率测定仪的操作不熟悉。2、固体制剂二车间称量单元使用前未对中效、高效的压差进行记录。3、益气和胃胶囊工艺验证未对物料平衡、收率进行确认;益气和胃胶囊转移至固体制剂二车间生产,未对其中间产品的储存时限进行重新确认。4、软膏二车间软膏线配料系统清洁规程中未对连续生产时中转罐与乳化罐之间管路的清洁方法进行规定。5、中药前处理批生产记录中炮制过程记录不详细。6、丁香油含量测定项系统适用性试验的重复性参数评价方法不准确。
上述产品质量的缺陷立方制药并未在招股书中披露。
关注点三:募投项目投资额疑被改
此次,立方制药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是渗透泵制剂车间建设项目,招股书披露,该项目计划投资额和使用募集资金24,256万元。但蹊跷的是,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介绍,项目投资额为22,671万元,比招股书少1585万元。同一项目,究竟需要多少投资额,立方制药是否更改募投额度,增加融资额?
关注点四:第一大供应商“销售劣药”被罚
据《花朵财经》,公司医药商业主要供应商,安徽天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16年至2017年,连续两年因“销售劣药”被行政处罚。
安徽天星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17、2018年均为公司最大供应商。
在被罚之后,立方制药依旧向对方采购药品。看来,双方的商业互信已经无法被区区一纸行政处罚打断了。
注册地:四川省成都市
主承销商:中金公司
拟上市地:科创板
主营业务:
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极米科技)主营业务是智能投影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同时向消费者提供围绕智能投 影的配件产品及互联网增值服务。公司专注于智能投影领域,构建了以整机、算法及软件系统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模式。
募资投向:
数据来源:招股书
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招股书
关注点一:上会前夕“妥协”,付2500万元专利使用费
9月3日,光峰科技发布公告表示,同意授权极米科技实施指定专利,极米科技分五年向公司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合计人民币2500万元;极米科技将借助公司研发技术力量研发其激光超短焦投影产品,优先从公司采购一定金额的核心部件产品,战略合作期为5.5年,一次性支付NRE费用人民币500万元。
然而,合作协议的背后是长达3个月的专利纠纷案。
6月3日,光峰科技控告极米科技旗下两款明星智能投影产品Z6和Z6X所采用的相关技术方案涉及侵犯了光峰科技旗下控股子公司所拥有的技术专利。要求极米科技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即停止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侵害涉案专利权的Z6系列型号投影仪,同时赔偿经济损失4500万元,以及维权合理支出共计100万元,合计4600万元。
对于此次双方达成“和解”,外界猜测极米科技大出血或与IPO有关。
关注点二:研发投入占比仅3%
报告期内,极米科技研发投入为0.33亿元、0.63亿元和0.81亿元,研发投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3.3%、3.8%和3.8%,未满足科创属性常规指标研发费用率不低于营业收入5%的要求,但满足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 ≥6,000 万元的要求。
同行业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均值分别为5.95%、5.94%和5.08%。近三年,极米科技的研发投入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关注点三:投影光效不合格
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市面上包括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在内的60种产品的质量,组织开展了国家监督抽查。
在对智能投影机重点检验的指标抽查中,极米的主营核心产品H3智能投影机被检验出“投影光效”不合格,亮度参数“虚标”被实锤。据了解,所谓“光效”是一项技术核心指标,反映出来的是投影机核心技术实力的高低,光效不合格对智能投影机产品来说是十分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