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断货已成为药价上涨的征兆之一,院线六七块钱的硝酸甘油,未来的药店售价有可能涨近十倍。”
诚然,和药店工作人员说的一样,硝酸甘油因为价格便宜、见效快,在冠心病和心绞痛患者界俗称“救命药”。但现在,救命药已经大面积断货半年之久了。
一些媒体整理了常用抢救类药物的全国平均招标价格,数据显示,2008年起,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从0.65元涨到了30.81元,氨基乙酸注射液从0.61元涨到了44.09元,去乙酰毛花甘注射液从2.73元涨到了78.04元,重酒石酸间羟胺注射液从1.81元涨到了54.48元,缩宫素注射液从0.71元涨到了9.9元,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从2.03元涨到了26.87元……
十年时间里,很多抢救类药物价格竟上涨了几倍,甚至几十倍,难怪有网友吐槽“说好的钱可以解决一起呢?”
01
自去年8月起,网络上出现很多放线菌素D的求药帖。“跪求放线菌素D”、“如果找不到这种药,病人只能等死。”
言论看起来很夸张对吧?你以为是在拍《我不是药神》吗?
放线菌素D,小众肿瘤化疗药物。对于肾母细胞瘤患儿和妇科的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
在求药贴铺天盖地出现时,央视新闻频道进行过相关报道。在央视爸爸关注之后,相关部门被“耳提面命”,进行重视。
目前,全国只有两家企业有生产放线菌素D,分别是海正辉瑞制药和上海新亚制药。上海新亚制药在四年前由于生产成本过高、成本过低而停止生产。鉴于这一不争的事实,海正辉瑞制药处于一家独大局面。中标价低,市场的需求量过小,生产成本上涨,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救命药”断货。
这些年来,出现局部短缺的情况并不只有以上提及的药品,如鱼精蛋白、甲硫咪唑等低价甚至是急救药也存在青黄不接的尴尬状态。专家微博透露,除了放线菌素D出现“药荒”以外,处于类似困境的博来霉素、苄星青霉素也断货了。
当然了,“救命药”并非是一夜之间断货,心知肚明。
对患者来说,这些药是救命稻草。但对厂家来说,这是生意。临床需求量小、用药量不高,生产厂家自然也提不起斗志。再加上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收缩型市场状态和近年来鸭梨山大的药品招标,药企生产积极性低或许也在情理之中。
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副总裁杜加秋就曾表示:“企业因为是要追求生存和发展,放着有钱赚的药品不生产而做赔本的买卖,哪个企业都不愿意。”
02
无利可图,或许是救命药短缺最真实的原因。
任意一支药品从研发到生产,从进入招标到送到医院,从使用到维护,哪个环节都需要花费高昂财力、人力,再加上不可言说的各行各业潜在规则。尽管药品的价格逐渐攀升,还可能赚不上钱,对于药企来说,赔本赚吆喝的才是傻子。
药品界有一个充满魔法的现象,一些廉价药品在停产之后会迅速“死而复生”,改名换姓、坐地起价。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部分药企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面对定价过低的救命药,大玩“换汤不换药”的把戏,在药品成分、生产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换一个“马甲”重新注册新药,然后再高价推向市场。
廉价药质变成高价药,成了药企“潜规则”。
在国家整顿药品监管后,一些药企干脆破罐破摔,彻底停产低价药,将重心全部投入到高价、高利润药品的研发之中。各方刺激之下,一药难求的矛盾更加突出。与此同时,部分省份将药品招标价压的太低,以至于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无法随市场波动改变价格,进一步加剧急救药品短缺现象。
高药价倒逼严监管,严监管让药品业无利可图,触底反弹倒逼药短缺。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尝尽苦果的还是普通患者。同在一条绳的医院和医生日子也变得难过了起来。
药品虽然是商品,捆绑的却是生命。事关患者生命安危,一句短缺显然不能就此了之。
那么问题来了,当务之急,怎样才能让脸颊救命药起死回生。
03
药品标价低,药企不愿意去竞标,或者中标之后眼看毫无利润空间而宁可违约、停产。
“孤儿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很少有制药企业关注其治疗药物的研发,因此这些药被形象地称为“孤儿药”。
在我国,“孤儿药”的药物研发和审批门槛似乎更高。
首先,现阶段我国对于创新型孤儿药研发的激励机制不够,国内药企研发无能。
其次,孤儿药的目标人群有限,而研发成本巨大,医药企业预期市场盈利不足,设立专门的生产线并不能使其获得足够的利润。
同样,“孤儿药”的审批周期过长,可能会使得国内的上市时间晚于国外,使药企丧失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
多方因素加诸之下,“孤儿药”如同孤儿一般,鲜少有人问津。
事实上,早在1983年,美国就制定了《孤儿药品法》,对罕见病药品开发和生产提供财税鼓励。这一法律的问世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罕见病用药的开发和提供。
美帝在相关法律出台方面似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此前的疫苗事件同样如此。
在对“孤儿药” 的界定问题上,我国应该借鉴国际通用做法,给予罕见病药品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毕竟,从现实角度来说,拯救廉价药完全指望通过市场太过理想主义,政府必须对此付出行动。
建议由国家和省、市、区卫生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廉价药目录,为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减税,同时筛选出临床用量高、价格低、生产企业少的廉价药,根据与国外同类药物差价比例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等,对每一类廉价药确定政府补助比例,确保企业合理的利润率。
让救命药能真的挽救每一位相关患者的命,或许已经是当下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