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无棣水
“无棣”一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前656):赐我太公履“北至于无棣”,“无棣沟”一名始见于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九》:“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无棣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属于九河之列。无棣沟在史志中也成为无棣渠、无棣河、无棣水。隋开皇六年(586)析阳信县、饶安置无棣县,即因县城南临无棣沟而得名。大凡古河道冠以“沟”“渠”命名,基本都是经人工开挖、疏浚、治理的运河类水利工程,如古老的邗沟、鸿沟、白沟、白马沟、灵渠、郑国渠、龙首渠、平虏渠、永济渠等等。无棣沟是大运河沟通大海的重要航道,所以受到历代的重视,史籍中也不发开挖治理无棣沟的记载,作为鲁北冀南的一条母亲河,她的名字仍保留至今,出现在沧州地图上,流淌在盐山、海兴等县的大地上,并因徐福经此扬帆东渡而驰誉国内外。
张英(1636-1708)《渊鉴类函·政术部·兴利》:“无棣渠, 薛大鼎以功迁沧州刺史,无棣渠久廞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
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明代无棣沟一名犹存,并没有因避明成祖朱棣的名讳而改称。
在明代的史籍中经常见到“无棣沟”的名字,例如:
唐代时的无棣沟
北宋时的无棣河
一、《大明一统志》中有无棣沟
明天顺五年(1461)由李贤等编纂的《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记载:“无棣沟,在海丰县西北十五里,与鬲津河合。唐刺史薛大鼎因故道疏之达海,以通鱼盐之利,今淤塞。”
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距成祖朱棣(1360-1424年)驾崩仅仅37年。“无棣沟”与“海丰县”在此同时出现,说明“海丰”二字并非因“无棣”犯讳而改名。明英宗是明成祖的曾孙,英宗在成祖去世36年诏令编纂《大明一统志》岂能忘记太宗爷的庙讳。
二、《明史·地理志》记有无棣沟
《明史·地理志上·山东》开宗明义第一段:“山东《禹贡》青、兖二州地。......北至无棣,与北直界。”明置海丰县为山东北境,既然不说“北至海丰”,此处的“无棣”,不可能是海丰县境内的“无棣山”(马谷山、碣石),显然系指界河无棣沟。《大明一统志》卷二十二,山东“形胜”云:“北枕鬲津,西邻漳水。”即鬲津为山东北部界河。结合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明代山东省与北直隶省交界处标有一条“鬲津河(旧黄河)”,说明这条鬲津河当时也叫无棣沟。因为无棣沟,在史籍中也称鬲津河、老黄河、旧黄河。《大清一统志》:“无棣河,自南皮县流迳沧州南又东经盐山庆云二县入海海丰县界......无棣河或以为即古黄河也。”乾隆版《畿辅安澜志》云:“老黄河,古鬲津河也......又东北合无棣沟......至马谷山前由大沽口入于海。”“北至无棣,与北直界”,说明在明代鬲津河也称为无棣沟。
三、明代官员诗中的无棣沟
明代著名书画家、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王铎,在由京城回故乡河南孟津,途径南皮县时,写过几首《过南皮》(又称《南皮道上》),其二诗云:
一望空濛尽落霞,野人指点生藉葭。
仲各流落伤公子,益德悲歌问酒家。
鸱宿枯杨啼雨景,陂浸流水发山花。
徘徊感慨经无棣,沙帽葛巾又日斜。
【王铎《南皮道上》诗帖】
南皮县境内既没有无棣古城,也没有无棣山,那诗人所经“无棣”必然是南皮县境内的古无棣沟。据《水经注》卷九,记载:“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东迳乐亭北......又东北迳盐山(按:即无棣碣石山)东北入海。” 所以无棣沟也流经南皮县,诗人“徘徊感慨经无棣”,说明其时南皮县仍有无棣沟之名称。
四、方志中的明代无棣沟
1、《大清一统志》卷十七,记载:“刘公渠:在盐山县西南五十里县境旧承无棣沟下流,大小群川悉附入海,无棣沟塞每患泛溢。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刘子諴自县西南开渠至县东南四十里高家湾合古黄河入海今复堙。”刘公渠,是刘知县疏浚淤塞的无棣沟后,当地百姓盐山段起的新名,说明这淤塞的河在明代原本就叫无棣沟。
2、《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 北直四 ,记载:“沧州:盐山县:刘公渠:县西南五十里。县境旧承无隶沟下流,大小群川,悉附以入海。无隶沟既塞,每以淫潦为患。万历四十二年,邑令刘子言咸开渠,自燕子口至高家湾,四十三里,导入古黄河,直达于海。”盐山段的新渠名曰“刘公渠”,并非因犯讳,而是因百姓“感恩”而为之。
3、《海丰县志》(康熙九年版)卷二,载:“无棣沟:明《一统志》曰:在县北十五里,东与鬲津河合,今淤塞。”
4、《盐山县志·大事记》(1991年版)记载:“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知县刘子諴组织百姓开渠,渠由燕子口洼至高湾入无棣沟,时称刘公渠。”说明万历年间盐山县境内仍有无棣沟河名。
仅就以上有限资料说明,终明一代无棣沟一名犹存。(刘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