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人们再熟悉不过了。都是地域文化特色形式。但对于老济南独有的“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也是老济南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福音里
济南的“里”多建于十九世纪初开埠之时,1904年济南开埠,商业开始繁荣,济南在老胡同老住宅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大杂院形式的院落门房,可以对外出租,门口也可以干点小生意,老济南话管弄叫“里份”,一般前面加上写实或者吉祥名称,称为“某某里”,比如:“贫民里”后改为‘平民里’,福音里等等。老济南里份一般是由大户独资建造,或者兄弟邻里之间集资建造。一般里口的大门紧连着一个公共通道,公共通道两侧则是建筑风格统一的独立院落。里份里的通道一般是死胡同,里份口的建筑物主要依中式风格为风格,受西方文化影响有的也带有点“洋味道”,设有明显的街号, “里份”在那个年代可谓非常盛行据不完全统计,济南的“里”多大数百个。
目前在册的大约50多个:“长春里、静安里、普安里、静安里、同生里、民康里、宝善里等,福音里、仁美里、福东里、济安里、东兴里;大生里,二合里、裕津里、裕兴里、裕华里、宝善一里、宝善二里、宝善三里、福德里、宝明里,裕仁里、裕福里、裕忠里、裕明里、裕信里、道德一里、道德二里、道德三里、道德四里,保安里、隆新里、德邻里、永和里、公信里、工业里、清繁里、高安里、春元里等,德昌里、善德里、梁苑里,永新里、三彭里、青云里、保安里等。”
现如今随着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大量的“里份”胡同早消失不见,回想老济南的里弄脑:“老街坊们的谈笑声,邻里招呼声,小贩们的喊叫声,孩子们的嬉笑怒骂,晒太阳的老大爷,乘凉的老太太。”仿佛就在眼前,也随着里弄胡同的消失而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时光荏苒,充斥而来的是高楼林立,人情淡薄,相见不相识的新都市人。城市发展并没有错,希望这种文化能继续传承。
偶尔,当我漫步所剩无几的济南老商埠区,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愫和感觉,老济南里弄胡同场景又浮现:早晨里弄门口豆浆油条,“你好三哥,好几天没看着你了,也来打豆浆了,中午来我这和茶!”‘好晌午见’唠几句家长里短……繁忙而热闹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是啊,每座城市都有它独特的记忆和文化,每个人对每座城市也有独特的感情。对于济南这座老城来说来说,这些充满市井味道和生活气息的“里”,就是人们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和感情的见证。生活在济南的人,谁又会把它们真正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