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做个人性的测试题。
01
小芳是牟格州的一名中年妇女,
这天她得知之前在她家寄宿过的“养女”小甜甜被人强奸,
于是她丢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心慌意乱的赶去了小甜甜的住所。
小芳想起了自己当年相似的经历,
想好了所有要安慰她的话语,
然后……
打开门发现小甜甜正欢快而轻松地收拾着房间。
碰到朋友串门还旁若无人的嬉笑打骂,
小芳问她,宝贝,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小甜甜说,没有,我正忙着搬家呢。可能是怕我触景生情,政府又分了一件新宿舍给我,就在楼上。
然后小芳和小甜甜尬聊了两句,
满腔的忧愁和满肚子的话语都打了水漂,相比之下,小芳窘迫得好像自己才是那个刚刚被绑住手脚性侵几个钟头的人……
这时,小芳会觉得
A.她好酷啊!
B.这里面有蹊跷。
02
阿呆也是牟格州的,他是一名男警察。
这天阿呆按程序调查了一宗强奸案,
那是个十来岁的女孩冷淡姐,
年纪不大,却阴沉冷漠得好像行将就木的老人。
凭借自己敏锐的第六感,他感觉这个案子有点特殊。
冷淡姐在整个问话的过程中都好像都不太上心,总是一脸漠然,眼神放空。
而整个青少年收留宿舍内外都没有找到任何一丝人证物证,
碰巧冷淡姐的养母们向阿呆表示,她们怀疑这又是一场冷淡姐自导自演的谎言。
“她是个表演欲很强的孩子”她们这样说。
阿呆思前想后,觉得这个说法不无道理,毕竟在案件发生后,冷淡姐对每个人描述的案件经过都不一样。
再仔细一回想,当冷淡姐接到警察通知电话的时候,语气和表达其实都透露着不对劲。
作为一名分分钟几百个case上下的警察,阿呆有点生气。
于是他找来自己的同事阿傻商量,
阿傻听完阿呆告诉他的调查情况后会觉得
A.大家都怀疑她真是太可怜了。
B.现在的孩子太不懂事,这样报假警会占用了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社会资源。
03
是不是每个选择看起来都很合理?
但如果,
我告诉你,
这其实讲得是同一起强奸案。
这个被认为是撒谎的女孩叫作玛丽,
而她明明被强奸了,却被警局以“报假警”告上了法庭。
你会不会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无力感,
以及——
难以置信
这部美剧是根据一起真实的案件改编。
因为内容过于曲折离奇,报道这件事的新闻《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还获得了新闻界最高荣誉,
普利策新闻奖。
目前豆瓣的评分稳稳的保持在9.3分。
尽管近期的社会题材扎堆,光是网飞自己就上了三部。
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部剧能脱颖而出,斩获高分,自然有它的独特之处——
作为犯罪片,它放弃了热血、女权、破案,甚至放弃了老生常谈的痛斥犯人的可恶。
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一直被认为站在受害者一边的这群人,他们的无心之失,会带来多大的伤害。
所以在叙述方式上,也放弃了一个案子的平铺直叙。
而是在描写玛丽案件被草草了结的同时,对比着讲述了另一起相似却又不同的案子。
那一起案件的主人公是女警阿红和阿蓝。
她们在调查各自案件的时候,意外发现两人的案件如出一辙。
都是先跟踪再强奸,都是强迫受害者洗澡以清洗证据,都是连续数个钟头的多次性侵……
毫无疑问,这是同一犯人的连环作案。
再调各地的档案一查,就发现类似的案子果然还有不少。
就这样,阿红和阿蓝一合计,就一起搭了伙,开始了并案调查。
查案的第一步,是和受害者谈话。
而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我们就能体会到两者的不同。
玛丽案件中,男警察阿呆们是例行公事的命令式问话:
“你必须向我陈述一遍事情经过”
“你必须去医院进行体检取证”
“你不能碰衣服和鞋子”
……
(俯视)
虽然专业,有礼,也合理,但对一个刚刚经历了性侵的女孩来说,未免有些生硬,刻板,还有那么一点残忍。
而阿蓝的问话,不那么“警察”。
她选择把受害者单独带到警车上,营造出具有安全感的私密空间,
在确定受害者情绪稳定,能够接受问话后,才以温和的方式展开询问,
(平视)
她像一个朋友一样的询问,倾听,回应,关心,还有适当的安慰和理解……
另外一个很小的细节,
是遇到必须进行的程序,比如重复询问时,
阿呆选择的方法是:我希望找到罪犯。
而阿蓝选择的是:你可以接受吗?
一个小小的称谓,足以体现出两人思维和出发点的不同,
一个关注于贯彻自己的想法,
另一个则是时刻应情况调整自己的想法。
就因为这样,
虽然两个案件的进展同样陷入了僵局,
但那群受害者的情绪却大不相同……
而这一部分的情节,
是整部剧里最让我难过的地方——
在之前几起无疾而终的强奸案里,那群曾经不畏犯人裸照威胁,毅然决然选择报警的女孩,竟然无一例外的对于报警的决定悔不当初。
一位为了逃跑跳下三楼的女孩不再信任警察,阿红数次上门都避而不见,
(受害者睡前服用的卡瓦醉椒过量时会有致幻作用)
而被法院要求定期心理咨询的玛丽“领悟”到自己最大的错误是没能早一点说谎。
如果一开始就撒了个完美的谎言,也许一切会变得更好。
这一段我真实的看难受了,
虽然伤害她们身体的是犯人,但击垮她们信念的却是周围所有她期待过帮助的人们……
所以看到阿红和阿蓝耐耐心心的一次次上门,不厌其烦的梳理为数不多的证据,温声细语不厌其烦地安抚受害者的情绪,
不敷衍她们没完没了的询问,不否认她们不切实际的猜想……
心里会由衷的,迎来一阵感动。
谁说阿红阿蓝那些不在程序规则里的举动是多余的?
在这个故事里,“标准答案”让玛丽蒙冤,让她被视为骗子和疯子整整两年,还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宿舍,朋友,养母,乃至世界的善意。
可“其他答案”却把犯人绳之以法,判处了327年的徒刑。
这就是这部剧的内核,
那些最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应当的习惯和经验,竟然成了阻隔我们和真相之间的一道屏障,也成了无意识中伤害别人的利刃。
这才是我们难以置信的原因。
其中最让人唏嘘的,是玛丽冤屈昭雪的方式。
那是在阿红和阿蓝破获案件后,她们为了尽可能多的搜集犯人的罪证,以求判处他更重的刑罚,
于是仔细查看了犯人每次性侵拍下的“裸照”。
在里面,她们发现了玛丽的照片。
如果不是这个变态拍下了照片,也许玛丽永远也无法摆脱被所有人误解的困境。
可能连警察和罪犯本人都没想到,
破案的警察掩盖了事实,作案的罪犯揭露了真相。
这一切可不就是,
难以置信。
也许是因为事件本身就足够匪夷所思,这部剧选取的表达方式和其他美剧不同,它非常克制,没有企图挑动情绪,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客观地走近每一个参与者的心理,了解这样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为什么就这么真实的发生了……
这里每一个人明明都是在用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去“保护”这个社会,
但有限的认知和经验是总结不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的。
带着滤镜去看时间,注定只能看见自己想看的东西。
所以她们只看见了玛丽高高兴兴搬家,却没有看见她在工作时频频走神,
所以她们只看见了玛丽滑着推车购物,却没有看见她找同款床单想把一切恢复原状的偏执……
虽然这部剧,这个案件,状似Happy ending了——坏人落网,女主也得到了补偿,
但
我们都知道,
不说那些心灵上的伤痛无以弥补,现实中还有很多难以置信的误解和错位没有得到矫正。
但
正如我前文所说,
这部剧并不是为了挑动大家的情绪去指责什么,
它更希望做的,是让大家明白,由于经历的不同,有时候真相也许对我们而言不那么“合理”,但我们审视事件的时候,应该预想到标准答案以外的解读。
所以它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那些办了坏事的人,并不是坏人,
所以在整部剧的最后,玛丽接受了阿呆的道歉,并告诉他“下次,请你做得更好一点”。
【头条号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