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清晨,初冬的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身上。
67岁的李新华推着童车,带着孙子,缓缓朝菜场方向走去。身旁,一双大手紧紧搭在她的肩膀上。
这样一个普通的场景,在杜才东和李新华这对老夫妻的身上发生,却有一番特别的意味。
自丈夫杜才东失明后,两人这样携手走过30多个春秋。
“家里的遮荫伞看不见了”
上世纪60年代,知青李新华从彭场集镇下放到仙桃工业园船湾村。随后,与四组村民杜才东结婚,生下三女一男。
“他是村里的碾米工,有手艺,人本分。”李新华回忆说,当时只想找把遮荫伞,好好过日子。
可就在儿子出生那年,30多岁的杜才东突发急性青光眼,视力陡降。这可怎么办?看着日渐失明的丈夫和4个年幼的孩子,李新华没有时间伤心流泪,她以柔弱之肩撑起一个家,只身扛起家庭重担。
她一边打零工挣钱养家,一边寻医问药。那些年,她到北京、武汉、黄石、天门等地看过病,只要听说有特效药,有专家会诊,不论多远,她都要去问一问,瞧一瞧。
一次,得知省里的专家在仙桃坐诊,她欣喜若狂,牵着丈夫去看病。手术、针灸样样都试遍了,收效甚微,还欠下一屁股债。
“以后,我就是你的眼”
“还是怪我没找对人,延误了病情,害了他一辈子。”直至今日,说起丈夫的眼疾,李新华仍在自责。
1979年,下乡知青返城,李新华被分配到市色织印染厂。一家5口租住在厂里的公房里。
在“三班倒”的织布、倒纱岗位上,她任劳任怨,表现突出,不久被提拔为轮班长。
微薄的工资,哪够一家人生活,李新华挤出时间去打零工。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三份:一份维持生活,一份给丈夫看病,还有一份留给公婆。厂领导知道李新华家的情况后,把她调到白班岗位。
起初,杜才东还很乐观,只要看得见一点光亮就不闲着,靠手艺补贴家用。2001年彻底失明后,他变得烦躁起来,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见此情形,李新华宽慰丈夫:“这个家不能散,以后我就是你的眼睛,你的拐杖”。
她的乐观一直感染着杜才东。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妻子脸上岁月的痕迹,杜才东只能用心去感受。
李新华
“这个女人太难了”
本以为生活步入了正轨,谁知,不幸接踵而至。
先是厂里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用床单抵。李新华认了,带着大女儿,背着床单,沿街叫卖,换取生活费。
后来,厂子倒闭,工人全部失业。李新华默默承受,改行去卖菜。
“凌晨3点钟起床,进完货,再用三轮车推到菜场去卖。”拖着沉重的身子回家后,等着她的还有4个饥肠辘辘的孩子和一大堆脏衣服。
再苦再累,李新华也竭尽全力供子女上学,希望他们靠知识改变命运。
她的3个女儿,都上过初中;儿子杜雪飞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她鼓励儿子训练学习两不误,到部队也要上大学。
日子本就拮据,她咬着牙,供儿子读书。每个月寄300元,整整3年。杜雪飞哪里知道,300元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终于,李新华累倒了,常年劳累导致左半身时常麻木、无知觉,要靠药物来维持。
杜才东急在心里,在摸索中学习做饭,干简单的家务,提高自理能力。
儿子回家探亲时,见母亲病倒,毅然选择退伍回家。为此,李新华总是耿耿于怀,觉得拖累了儿子,让他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2010年,李新华东拼西凑,在船湾盖了新房,结束了多年在外漂泊的日子。
盖房时,为节省工钱,她什么体力活都干,搬水泥、抬黄沙都不在话下。乡亲们都说:“这个女人太难了”。
记者看到,这幢两层楼房装修虽简单,却收拾得整整齐齐。
得知当天要停电,杜才东早早蒸好饭,洗好菜。
“他是主厨,我负责跑腿。”日常的柴米油盐,也因两人的相互交流而变得有滋有味。
如今,3个女儿都已出嫁,儿子媳妇在外务工。除了丈夫,照顾孙子成了她的新任务。
每天,她推着童车、牵着丈夫外出买菜、散步、看病,像当年一样。
(文、图/记者 邓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