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阿拉伯世界“革命双雄”的萨达姆和卡扎菲,他们均具有桀骜不驯的秉性,都曾与美国暗送秋波后又强硬反美,最终美国先是发动海湾战争清除了萨达姆。
20年后,同样的命运落到了卡扎菲的头上。
卡扎菲是一个比萨达姆还具有争议的人物,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在本国人和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眼里,他是“民族英雄”、“大救星”、 “革命领袖”。而在西方人的眼里,他是“疯子”、“狂人”、“恐怖主义支持者”,更是个大独裁者。
他在利比亚进行了42年的统治,最终却是在自己的家乡被反对派武装捕获,遭到痛打和凌辱后,又被不明不白地击毙,在世人看来实在是一个倒霉的独裁者。
卡扎菲
1942年6月,欧麦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出生于利比亚地中海沿岸城市锡尔特的一个贝都因人家庭。在戈壁沙漠和帐篷中,他喝着驼奶度过童年时光。在上大学时,卡扎菲受到纳赛尔《革命哲学》的影响,决定走从军之路,这一举动奠定了他日后飞黄腾达的根基。
1968年,80岁高龄的伊德里斯国王重病缠身,利比亚国内形势急剧恶化。当时至少有4个政治集团曾有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图谋,其中一个便是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虽然在卡扎菲执政后,反西方反美一直是他的一面旗帜,而且美国中情局也把卡扎菲看成眼中钉,其实在卡扎菲没有夺取政权之前,美国与卡扎菲曾是“老朋友”。
地球“老大”美国一直对利比亚有着极大的兴趣,原因就是那里有丰富的能源储备。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是北非重要的油气出产国。
美国
但是当时的利比亚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眼睛发红的美国要想进入这个地区并得到那些宝贵的石油很困难,他们急需一个代理人。这时美国中情局选中了卡扎菲,他们开始向卡扎菲表示友好并提供各种帮助,准备将利比亚变成美国一个有着大量石油的小兄弟。
机智的卡扎菲没有表现出反美思想,他接受了中情局伸出的橄榄枝,不仅得到美国大量物资支援,而且还获得了大量的情报。1969年9月1日,正是根据中情局的情报,卡扎菲夺取了警察部队的控制权,并顺利占领了国家电台和其他要害部门。
他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的政变取得了成功。在其间做出了极大贡献的中情局认为,以卡扎菲为首的全新的利比亚政府应该是亲美的,但事实却截然相反,卡扎菲上台不久就迫使美军撤出了利比亚。
中情局恼羞成怒,将“忘恩负义”的卡扎菲确定为“该死”的敌人,开始秘密和利比亚反对派勾结在一起,多次派遣刺客暗杀卡扎菲。特别是在利比亚建国一周年的庆典上,发动的第七次暗杀几乎获得了成功。这次执行任务的杀手是一个叫莎菲娥的美丽女人,她乔装成一名女护士,寻机来到卡扎菲身边。
中情局
当她的枪口指向卡扎菲的头颅,英俊的卡扎菲转头看向她时,两人四目相对,一种叫做爱情的东西来得是如此莫名其妙!
一星期后女刺客莎菲娥和卡扎菲结为夫妻,中情局参与此次行动的人员被卡扎菲一网打尽,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深深爱着卡扎菲的莎菲娥为丈夫训练了一批女保镖,从此之后卡扎菲出行都是清一色的美女保镖,不但养眼,也确实在以后的历险中数次保卫了他的生命安全。
卡扎菲并不是任人宰割的,他曾表示“我要对付里根,就像他对付我那样。”这使得中情局上下一片恐慌,有些人专门为自己配备了保镖。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卡扎菲与美国就在这种相杀相爱的状态中走过了曲折的一大段路程。
卡扎菲
卡扎菲出身低微,并且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因此他执政后在利比亚提出恢复伊斯兰教“纯洁性”的口号。他个人生活简单,仅喜欢喝矿泉水和驼奶,不沾烟酒,对奢侈品更是毫无兴趣。
卡扎菲毕生只崇拜两个人:穆罕默德和纳赛尔。他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国家的统一政治实体,为此,他向埃及新总统萨达特提出“利埃合并方案”,希望在此基础上组建国家并进而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
然而萨达特不但不感兴趣,竟然还单独与以色列实现媾和,并在1977年出访以色列。卡扎菲大骂萨达特是叛徒,两国断交成为仇敌。
卡扎菲提出著名的“世界第三理论”,要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一条完全独立的道路。他先后发表3本《绿皮书》来阐述这一理论,宣称利比亚要建立“标准社会主义”制度。
世界第三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古兰经》,事实上他期望走“伊斯兰教的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实现“自由、社会主义和统一”。由此衍生的卡氏语录“政权和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阿拉伯的石油属于全体阿拉伯人!”等不时在利比亚的街头响起,绿皮书也随处可见。
《古兰经》
在利比亚,还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开的,那就是卡扎菲的画像。他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又像明星一般造型百变。满眼领导人画像这道风景线,不但利比亚有,在突尼斯、埃及、巴林、叙利亚、也门那些经历“阿拉伯之春”的国家都有。
因此有人提出“画像理论”,即领导人画像越频密,当地局势越不稳,两者成反比关系。因为通街画像本质上代表着“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专政模式,往往正是由此引起民间的怒潮指向。
卡扎菲不但在思想上与常人迥异,而且本人更是性格古怪,特立独行。他将家安置在军营里,自己在帐篷里办公,即使是1988年到南斯拉夫出席不结盟首脑会议,他也拒绝了主办方提供的住处,而是住在自己带去的帐篷里。
无论任何场合,卡扎菲总是身着同一颜色的服装,要么纯白,要么纯黄,在数名美女保镖的护卫下气场极足地出场。
卡扎菲
卡扎菲极为擅长演讲,并且从不拿稿,不但口若悬河,而且喜欢以手势来彰显勇气和力量。他还常用戏剧性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政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常引人非议,说其“言行无度”尚且文雅,更多的是被指称为“怪人”、“疯子”。
虽然卡扎菲一直以激烈的反美立场著称,但在多年遭受国际社会制裁后,损失惨重的利比亚现状迫使卡扎菲只能转向。他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与开发,并努力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复交。
从反美旗手到走上与美和解之路,卡扎菲经历了一个180 度大转弯。当然这一切的核心和宗旨都是全力维持他的独裁统治。
在卡扎菲的改造下,利比亚形成一种特殊的政体,没有宪法,没有元首,只有一个议会“大人民委员会”。
卡扎菲设立了非正式的“革命者核心小组”和“顾问小组”掌握全国实权,他自己没有任何正式职务,也没有办公室,只保留“人民兄长、革命导师”的头衔,但实际上所有权力全部掌握在卡扎菲一人手中。理论上利比亚压根就没有“政府”,因此利比亚历次所谓反政府运动其实就是反卡扎菲。
卡扎菲
当“阿拉伯之春”到来的时候,利比亚这个曾被认为是北非最稳定的国家,正经历着一场中东最为剧烈的动荡。卡扎菲清楚地知道班西加的示威者要的是他下台,但他宣称“永远不会离开利比亚的土地,要战斗到只剩最后一滴血”。
但是,这次他面对的敌人太多,实力太强,美国、法国不但直接出动轰炸机,还光明正大地武装“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NTC)等反对派武装,而且那些阿拉伯兄弟国家居然也纷纷与他反目成仇。
在半年多的内战中,在北约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下,利比亚反政府武装越战越强,当首都的的黎波里陷落后,事实上卡扎菲时代就已宣告结束。久经刺杀和常年处于威胁中的卡扎菲选择与反对派们决一死战,在家乡苏尔特,带着忠于他的队伍进行顽强的战斗,给了反对派武装以沉重的打击。
2011年10月20日,在北约战机的轰炸和反对派青年军的围追堵截下,卡扎菲终于没能逃出苏尔特,在一个肮脏的水泥管道中,迎来了生命中最羞辱的时刻。
北约
寡不敌众的他负伤被俘,反对派武装分子对他进行凌辱殴打,最终卡扎菲死于不知来自何方、永远无法查明的枪击。
他在生命最后时刻遭受暴力的血腥场面,在全世界的媒体上不断播放,有人终于松了口气,有人为之扼腕叹息,更有那些和他一样的独裁者心有余悸。卡扎菲在他42年只手遮天的独裁生涯后,以一种极为倒霉、特别屈辱的方式离世,他的独裁统治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卡扎菲误判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低估了西方干涉的决心。“阿拉伯之春”席卷的多个国家,虽然都爆发了游行示威和流血冲突,但北约都没有军事介入。
只是轮到利比亚时,北约不但快速军事介入,而且最早主张对卡扎菲实施军事打击的还是近几年与利比亚往来非常密切的法国和美国,这实在出乎卡扎菲的预料。这主要是因为卡扎菲认为,近年来自己与西方国家已经确立了相当的友谊,利比亚自2004年起就开始向西方靠拢,不但在内政和外交上做出重大调整,与西方国家恢复邦交。
卡扎菲
而且与美、法等欧美国家还签订了大量的贸易合约,因其丰富的能源成为西方国家竞相拉拢的对象,与北约国家往来日益密切。卡扎菲本人和西方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来往也较为频繁,西方国家领导人也不乏对卡扎菲和其子赛义夫的赞誉之词。
但是他未曾料到,西方国家对他变化无常的性格和统一阿拉伯的理想始终放心不下,欧美扶持的NTC组建之后,清除卡扎菲,在利比亚建立亲西方的政权最能符合他们的利益,于是北约国家决定放弃卡扎菲。
另外,卡扎菲还忽略了北非与欧洲相邻的特性,“阿拉伯之春”造成的移民和难民潮对欧盟的申根体系造成冲击,严重威胁到欧洲的社会安全,利比亚局势的恶化将增加欧洲国家相应的风险。
而且西方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欧洲国家领导人在“阿拉伯之春”开始时反应迟缓,已经招致国内的严重不满,他们需要迅速表态并采取有力的行动来赢得国内的舆论支持。而针对此时出现的利比亚国内动乱,北约国家选择强硬军事干预手段就成为理所当然。
卡扎菲
由于被西方国家的友谊蒙蔽,卡扎菲并不认为北约的行动能够真正实施,致使北约初期的空袭就造成卡扎菲军事上的重大损失,并在其后北约和反对派的联合打击中步步后退,无力招架。
其次,卡扎菲强硬的谈判策略使得外界对他的反击越来越强大。卡扎菲一向被称为“政治强人”,但在国内政治议题上,特别是在对待反对派以及下台与否等问题上,卡扎菲一味的强硬和不妥协却反而增加了民众的离心力,并增加外界对后危机时代利比亚人权状况的担忧。
利比亚危机初现之时,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利比亚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解决内部危机,但是卡扎菲始终坚持强硬的态度,不但拒绝谈判,还派兵包围班加西,声称反对派不是投降就是被消灭,这就使得反对派只能与他硬碰硬。
随着利比亚内战进入僵持阶段,特别是 7 月下旬反对派对的黎波里形成了三面合围之后,英、美、法等国曾再次主张政治和谈,并主动做出妥协,允许卡扎菲待在国内。
利比亚内战
但是卡扎菲依然抱有幻想,不愿放弃权力,在此情况下其政权虽然和北约等国家有所接触,但始终难有结果,卡扎菲错过了最后一次体面下台的机会。这种一硬到底的策略不但使他失去了权力,丢掉了性命,而且整个家族也没能保全。
其三,内政上的失策也是导致卡扎菲垮台重要原因。虽然利比亚的社会经济状况较好,但因独裁统治的特点是只能一小部分人享受特权,普通民众的权力和地位得不到充分保障,贪污和腐败更是泛滥成灾,这就使得大量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民众感到不满。
特别是利比亚是由三个历史上互不统属的部分组成,卡扎菲上台后又实行地区分别对待的政策,政府资金主要投在的黎波里及其周边地区和卡扎菲的老家苏尔特,致使地区和部落矛盾极为突出。
一直以来,经济上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昔兰尼加成为各种反卡扎菲分子的大本营,促使卡扎菲对东部地区实行高压政策。东西部之间的历史差异、卡扎菲政府不公正政策带来的政治紧张以及经济上的怨恨融合在一起,班加西成为利比亚国内最坚定的反卡扎菲地区。
卡扎菲
同时,卡扎菲也未能妥善处理好利比亚的部族政治问题,他上台后大力扶植自己所属的部落,排斥其他大部落在利比亚政权中的地位,被冷落或者压制的部落一直心存不满。
于是在利比亚危机中,不仅普通的百姓自发组成民兵反抗卡扎菲的统治,同时政府军大量叛逃,卡扎菲统治阶层内部开始分裂,短时间之内利比亚危机从东部地区蔓延至全国,内战在东、中、西部等地同时爆发。
在内外夹击,多方轮殴之下,看似强大实际脆弱的卡扎菲独裁政权在不到一年内就土崩瓦解,一代“政治强人”卡扎菲终于步上了萨达姆的后尘。被凌辱后击毙的他,可能为世界第三理论未能实现而抱憾。但现实中的利比亚人民,却没能迎来期盼已久的民主。
亡,百姓苦。是现在内乱之后利比亚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