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藏于闹市中的老房子,100多年前竟是贵阳最洋气的地方

2019-10-25     行者无疆

林城贵阳除了山美水美,气候宜人之外,还是一座有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市。甲秀楼、文昌阁、阳明祠、青岩古镇、王伯群故居……贵阳的文化内涵藏在这些老建筑的窗栏瓦片里,时光荏苒,它们依旧矗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伯群故居,开启穿越时空之旅,品读名人故事,寻找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吧!

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

王伯群故居,位于贵阳市万东桥和护国路交叉口,建于民国六年(1917),为砖木结构,法式建筑,占地1600平方米。从外表看,由长方形主楼和圆柱形碉楼组合而成。主楼7间,上下两层。平顶屋面一角中建歇山顶楼阁,典型的中西合璧。

虽为法式建筑,但在装饰工艺上仍受传统手法影响,中外建筑文化交融。1995年修建万东桥时,旧居部分中式建筑被拆除了,现在仅存圆穹顶碉楼和法式建筑,但也仍是筑城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伯群故居可以说是贵阳历史上第一栋仿西式建筑,贵州极具代表性的近代西式建筑,当年应该是贵阳最洋气的地方吧。1999年1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这栋优美的西式建筑沉浮于百年的风雨后,仍然屹立于贵阳这种繁华都市中,与周边的高楼形成鲜明的对比。

比较特别的一点是,故居二层的方形砖柱上部都塑有白菜,这是那个时代仿西式建筑所共有的特征,寓意着“清正廉洁”。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吹日晒,大楼看上去有些陈旧,木质窗栏些许斑驳,百叶窗也许很久都没打开过了,昔日的热闹辉煌已然不再,只剩下一栋空楼,但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却见证了王伯群不平凡的人生。

在闹市中,王博群故居显然是个特别的存在。想必从此路过,大家都会忍不住多看上几眼吧。

走近故居,你每走一步就离百年之前的那段时光更近一步。看着尽染历史的青色砖瓦,抚摸着早已褪色的护栏,似乎那段历史就犹如昨日再现,在你眼前一遍一遍的演绎着。

也许你看到了王伯群坐在走廊上的椅子认真的看着书,或者与志同道合之人谈笑风生,也许你看到了他与家人在过道上的温馨日常!

历史赋予了这栋建筑存在的价值,而这栋建筑也成了历史。围绕王伯群先生的旧居走上一圈,你会有惊喜的发现。石柱上缝隙里钻出的耀眼绿意或者周边院子里的花色,为这栋久无人居的建筑增添了些许生命力,历史与现在交融依然一派生机勃勃。

在通哥一个人感受着这栋建筑带来的厚重的历史感时,遇到了一对来贵阳旅游的老夫妻,他们一边仔仔细细把故居走了一遍,一边讨论着,时不时脸上露出笑容。

通哥忍不住上前和他们交流了一番,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会想到来到王伯群旧居时,他们说:就想来看看,看看王伯群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看看这栋民国时期留下来的房子,回顾一下历史。我想他们也许是圆了心中的一个梦吧。

屋外的树木已高过屋顶,墙壁上长出的一簇簇杂草,以及那悬挂在屋檐的老式路灯,都见证了王伯群不平凡的人生,烙印在了时光里。故居犹在,人已不在,但王伯群先生留下的风光伟绩,却深深镶嵌在这栋老宅的一砖一瓦里,刻在无数人的心里,在历史长河里奔流不息。

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愈发庄严肃穆的王伯群故居,一直在静静地陪着贵阳变化,不管周遭如何,这里仍然依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文物则是镌刻着文化的深沉记忆,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栋旧居,一位故人,一段往事......王伯群故居,不止是一栋老建筑,更是我们触摸过去,感受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

via:贵阳通,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_G7AW4BMH2_cNUgS5Q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