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8岁的陈瑛老人从河东出发,先是乘坐T2路公交车到达黄河路口,然后骑公共自行车到了日报社。这次,他专程来晚报讲述自己与一辆自行车的故事。
花一个月工资买了辆二手自行车
岁月更迭,交通工具多元化,陈瑛的这辆自行车几乎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件老物件摆在他家楼梯间。自行车已经起锈了,但结构依旧完好。车身约1米高,车子前面有个装物品的篮子,后座、链条、踏板均没有损坏。
“上点机油,还可以骑。”陈瑛笑道,当年可是花“巨资”才买回来这辆自行车。
1988年,株洲大桥开通,许多市民骑着自行车来到现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初露头角,计划经济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当时要买辆自行车,可不是想买就能买到。首先口袋里要有钱,有了钱还不够,还需要“自行车票”。有了钱有了票,还要排队等候,自行车什么时候到货,谁也不知道。销售点前,经常排着长长的队伍。买到自行车后,还要及时向当地派出所登记办证上牌。
陈瑛当时担任株洲市前进百货商场经理,一个月工资35元。“一辆新的自行车要150元到200元,我要是买辆新的,意味着得四五个月不吃不喝。”陈瑛说,昂贵的价格加上“自行车票”稀少,他购买自行车的愿望迟迟没有实现。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瑛得知有人出售一辆普通牌子的二手自行车。他立即找到对方,花一个月工资买下了。
“特别兴奋,终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了。”陈瑛说,连续两三天,他高兴地骑着这辆自行车四处闲逛。
周末骑车走街串巷拍照片
改革开放初期,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依旧扮演着“三大件”的角色。彼时,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一些单位会添置几辆自行车。陈瑛所在的部门有五六个同事,也配备了一辆自行车。大家都要用车时,就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距离远近等分配使用。
这辆自行车陪伴了陈瑛30多年
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后,陈瑛不再借用单位的车了。平日里,他会骑车上下班。因为爱好摄影,周末他会骑着车走街串巷拍照片,记录城市变迁。
1988年,株洲大桥通车,陈瑛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当时很多市民步行或者骑着自行车到现场参观。
自行车来之不易,自然格外珍惜。陈瑛说,骑行时遇到上坡路段,因为担心用力踩会弄断链条,他会下来推着车子走;下陡坡时也会推着走,一是担心不安全,二是会磨损刹车。有时碰到泥泞路段,爱惜车辆的他还会下来扛着车走。每年,他还会为自行车更换机油、黄油,做一两次保养。
搬家四次都不愿舍弃自行车
从1981年单位分配的40平方米房子,到如今130多平方米的江景房,陈瑛的房子面积是当初的3倍多;从1979年的月工资35元,到如今每月3000多元退休工资,陈瑛每月的收入涨了100倍。
这期间,陈瑛搬了四次家。每一次,他都会带上这辆自行车。前两次搬家,自行车还承担了运输任务。后两次搬家,自行车则和陈瑛一家乘坐货车住进新家。
这辆自行车陪伴了陈瑛30多年
“家人说过几次,要把自行车当废品卖掉,但我舍不得。自行车对我来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陈瑛说,自己购买自行车前,两个女儿出生都与单位的自行车有段缘分。爱人怀孕临盆时,正在单位的陈瑛听到消息后,立即骑着单位的自行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地将爱人扶到自行车后座。就这样,爱人坐在后座上扶着陈瑛,陈瑛推着自行车,一步步将爱人推到了医院。
公共自行车取代了“老伙计”
2011年5月,我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正式启用,共建成1058个租赁站点,安装智能停车柱26000个,投放公共自行车20000辆,前3个小时免费,随借随还。株洲也成为全省第一个建立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城市。
因为方便和实惠,公共自行车一经投放,就获得了众多“粉丝”。陈瑛的自行车也在当年正式“退役”了。
这辆自行车陪伴了陈瑛30多年
两个月前,《株洲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升级改造方案》公布,我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运行8年后,正在与时俱进,主动拥抱“互联网+”,计划用3年时间(2019年至2021年)将系统升级改造成“有桩+无桩”双模式运营,实现“扫一扫”就能借车还车。
“昔日的自行车陪伴了我30多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今朝的公共自行车是一个了不起的民生工程。”陈瑛说,一辆小小的自行车,反映了老百姓从穷到富,社会从物资匮乏到物资丰盛的改变,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与成就。
说完自己与自行车的故事后,陈瑛准备回家。他在日报社租赁点取了一辆印有“中国动力谷·全国文明城”的黄绿相间的公共自行车,悠闲地骑行着。
株洲生产的松鹤牌自行车
曾畅销全国,被誉为“小凤凰”
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全部国产化的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1958年,上海267家小厂合并,组建成了上海自行车三厂,也就是凤凰自行车厂的前身。几年之后,凤凰牌成了家喻户晓的自行车名牌,一时供不应求。株洲的松鹤牌自行车则被誉为“小凤凰”。
松鹤牌自行车由湘华机械厂生产。湘华机械厂于1965年5月创建,原厂址位于安化县木子乡。1988年7月,厂部迁至株洲。1985年,工厂生产26吋松鹤牌轻便自行车22万辆,畅销全国。1988年,工厂生产能力达到顶峰,可年产50万辆自行车。1989年,工厂生产双梁自行车,首次跨入国际市场,出口自行车1.9万辆,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朝鲜等12个国家和地区。
松鹤牌自行车红火时,曾发展到36个规格品种,80多种花色型号,高级无链条系列自行车、山地车、变速车、折叠车等先后问世。1988年,工厂还设计制造出集充气、防盗性能为一体的国内第一辆充气防盗自行车。
上世纪末,“松鹤”在汹涌的商海中渐渐衰落直至消逝。
来源 | 株洲晚报
记者 | 何春林
编辑 | 谭俊杰(见习)
审核 | 匡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