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这些关于立秋的知识讲给孩子听

2019-08-08   教育通讯

今晨起来,你感觉到凉爽了么?“立秋之日凉风至”,《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8月8日03时12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正式登场,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七月节,立,始建也。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秋”谓之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从今天起秋天来临,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秋”的含义是什么?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许慎在《说文》中也说:“秋,禾谷熟也。”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进入“立秋”后,在很多地区有“啃秋瓜”的习俗,《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除此之外,我国民间还有晒秋、贴秋膘、秋灶、秋收互助等多种习俗。

立秋后天气会转凉么?

“立秋”到了,并不意味着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真正的秋天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很多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三伏天中末伏的起始还在立秋后,“秋老虎”还在哦!

南方部分地区在立秋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常常气温更酷热,因而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虽然天气依然会热一阵子,但是每天的早晚时分会逐渐凉下来,特别是下雨后更是如此,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为什么说一叶知秋?

古人认为,一到立秋,梧桐树就开始落叶,甚至成为立秋的标志。据记载,宋代时有“迎立秋”仪式。立秋这天,皇宫里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百官到场等候,立秋的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这时,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间立秋日要“标秋”,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则要报答地功。

古人看来,梧桐是秋的使者,正所谓“一叶落知天下秋”。梧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在很多诗作中成为寂寞、悲秋、别离的代名词,“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立秋·三候

一候 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

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立秋之后

早晚的风便有了习习凉意

为处于夏季苦热的人们送来些许清凉

二候 白露降

大雨之后 清凉风来

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

尚未凝珠

故曰白露降

示秋金之白色也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三候 寒蝉鸣

《尔雅》曰寒螀蝉

小而青紫者

马氏曰物生于暑者

其声变之矣

在此起彼伏的寒蝉声中

秋天仿佛更加有了生机

立秋·经典

秋之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赏析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全诗气势雄浑,唱响一曲非同凡响的秋之歌。

秋之忧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宋·欧阳修《秋声赋》(节选)

赏析

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着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劳累身心。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精神。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由感慨自然而忧叹人生,百感交集中透着些许黯然神伤。

秋之愁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

赏析

这首诗将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都写在诗中,同时佐以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很是应时应景。辞浅意哀,最后收笔于“一叶知秋”的伤感,使秋的落叶与惆怅的心绪互为映证,意蕴幽深。

秋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赏析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反复检查。全诗一气贯成,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

来源 | 视频自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