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方,遥望着远方》
作者:如风
一场不温不火的秋雨过后
秋天,就被早黄的白桦树高高的举在枝头
赛尔山深处的牧场一夜之间就变得消瘦起来
大地,写满了辽阔的忧伤
一只雄鹰俯下身打量这渐渐荒芜的人间
忽地落在一根发白的拴马桩上,望了望远方
又振翅飞入云端
一间被转场牧人遗落的夏窝子
在远方,孤独地望着远方
点评
如风的诗歌功底,诗歌美学来自于古老的东方诗学,在其作品中天、地、人成为浑然一体,宇宙的辽阔与心灵的无边,天地的苍凉与灵魂的孤单,自然的景色与人生的困惑交融在一起,缔造出丰满、清秀、厚重的诗性世界,在西域诗坛上书写着关于女人和诗歌的传奇故事。
对于诗人来说,时刻面对着两种世界,一是模糊不清、混沌一片的内在世界,二是清晰可见、有条不紊的外在世界。诗人用智慧、灵感和语言,在模糊不清的内在世界与清晰可见的外在世界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渠道和途径,进而缔造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交融一片的艺术世界。从这种意义上讲,诗歌创作行为不仅是外在世界——宇宙万物的诗意性书写,更多的时候是内在世界——生命情感的诗意性表达方式。
这首诗虽然描写深秋景色,但是自然景色与诗人情感浑然一片,意蕴在景象中,景象在意蕴中,情在景中渲染,景在情中升华,自然形成清澈、安然、恬静、幽深的诗性世界。给人寥寥数笔,一切尽在其中的感觉。诗中描写的秋雨、白桦树、牧场、大地、雄鹰、夏窝子不仅是自然生成的物象,更重要是诗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载体,或者诗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表达渠道。因此,诗人书写的动机不在于描写自然景色本身,而是要表达此时此刻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味道——忧伤、孤单、期盼、眺望。对于如风来说,她的文字,她的诗歌就是她的生命密码和情感地标。(满全)
如风,本名曾丽萍。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散文诗》《文学港》《雨花》《延河》《飞天》《青岛文学》《绿风诗刊》《诗选刊》《诗林》《诗潮》等多种刊物。部分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女诗人诗歌特辑》《中国当代百名女诗人诗选》《中国民间好诗》《新疆60年名家名作》等多几十种选本,并多次获奖。著有散文集《那时花开》《五朵雪莲花》(合集)、诗画集《空中草原·那拉提》。系兵团第七师作协副主席、新疆奎屯市作协副主席。现居新疆。
满全,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编辑:俊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