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问题缠身的正邦科技,又有消息了。
图片来自网络
股票质押
8月20日,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邦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江西永联农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永联”)为融资需求,向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质押1690.14万股。
公告显示,截止20日,江西永联持有正邦科技股份528,746,049 股,占其总股本21.71%;此次质押股份为 16,901,409 股,占正邦科技总股本的 0.69%;累计质押所持股份为 427,448,076 股,占正邦科技总股本的 17.55%。
目前,江西永联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正邦科技股份 1,004,943,937 股,占公司总股本 41.27%,共累计质押 454,448,076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8.66%,占其及一致行动人所持公司股份的 45.22%。
舆论风口
资料显示,江西正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法人代表为程凡贵、实控人为林印孙。主要从事饲料、生猪、兽药及农药的生产与销售,并为养殖户和种植户提供产品、养殖技术服务、植保技术服务等综合服务。为正邦集团旗下上市企业。
正邦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25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12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86位、江西省民营企业100强第一位。
不难看出,正邦科技实力雄厚、是农业综合服务行业的龙头企业。不过,近一年来,这家龙头企业日子过得颇为不顺,一路跌跌撞撞,屡上舆论风口。
首先是业绩问题,2019年4月20日,正邦科技发布2018年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3.21%。
接着,6月21日,正邦科技发布更正信息,称经核查发现,由于工作人员疏忽,误将2018年前5大销售客户及前5大供应商相关数据填写错误。
就在一些投资者讨论正邦科技严谨度与业绩下滑关系时,更大的雷又暴露出来。
环保门
6月24日,华夏时报刊发文章《正邦科技屡遭环保罚单 环保部督查组曾点名批评其旗下子公司》,揭露正邦科技在2018年仅因污染问题就被点名批评10多次,有违一家上市企业的基本责任底线。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引发了股价的持续震荡。6月27日,生态环境部回应正邦科技污染问题,副部长翟青表示一定严肃查处。
至此,正邦科技的环保门事件,开始迅速发酵。无论是林印孙还是正邦集团都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如何扭转这一尴尬境遇?
7月9日,正邦集团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声称华夏时报利用旧闻,敲诈勒索正邦科技,有录音记录为证。
当日,华夏时报发文,称内容属实,对正邦科技不实指控和恶意诽谤,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护利益。
于是,环保门剧情开始变得狗血起来,截止目前,双方没有更新的消息动作发出。不过,一地鸡毛之下,正邦科技屡屡发生的环保问题,还是让这家上市企业的龙头形象大打了折扣。
内幕交易质疑
敏感时期,正邦科技的不争气业绩又来搅局。
7月11日,正邦科技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9年半年度亏损2.5亿至2.8亿,上年同期亏损1.91亿元。本期亏损主因是,2019年第一季度生猪销售价格较低,成本有所上升。另外,公司拟将所持正邦作物保护100%股权转让给关联方江西永联,转让总价款为13.14亿元,此项将增加净利润约6.9亿元。
连串问题频频袭来,正邦科技开始持续下行,这摩擦着投资者的信心。持有还是割肉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一些投资者开始了减持行动,当然也有逆势买入者。
比如,8月12日,正邦科技财务总监周锦明的亲属周琳以18.27元/股价格买入公司股票1.35万股。
消息一出,又引来一波声讨。众所周知,8月22日是正邦科技2019年半年度报告预约披露日,其高管亲属的买入行为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对此,正邦科技表示,周锦明在周琳买入公司股票前并不知情,知悉后立即要求其按照相关规定做出了“自买入公司股票之日起6个月内及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不会减持正邦科技股份”的处置承诺。同时就本次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深表歉意。
这样的回复,显然无法安抚市场情绪。
一个个问题大瓜,一再刷新市场认知,相信再淡定的投资者也有些吃不消。
有专家表示,业绩集中披露阶段,也是董监高亲属进行股票违规交易的高发阶段。世上不存在非故意一说,所有高管都参加过内幕交易和打击内幕交易的培训学习,还会发生这种事,说明违规成本太低。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提高处罚力度,不能只单纯没收收益、道歉、罚款了事。而应从法律法规上走出更严规范,以此来捍卫市场准则、投资者利益。
坏巨人思考
可以说,上述专家的观点,代表了众多投资者的心声。接连发生的诸多问题,还原了正邦科技的本来人设。拷问着这家龙头企业的专业、敬畏、责任之心。
在首条财经看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定意义上说,作为行业龙头,更应注重规则、规范,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投资者。用一颗精进之心,做出领军者的价值表率。
而正邦科技的上述做法,有违基本的资本操守、更与龙头形象相差甚远。粗放打法衍生出种种问题,摩擦投资者、监管层的忍耐线。
值得强调的是,不断惹祸的坏巨人,反杀力更大。看看康美药业的一地鸡毛,就知道后果多严重。也许,是该做出改变的时候了,如何迷途知返,考验着程凡贵、林印孙的大智慧,首条财经也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