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茶叶检验的历史
早在1915年,浙江温州就曾自发性成立过民间的“永嘉茶叶检验处”。中国在1931年建立第一个出口茶叶检验标准后,于1934年,1936年,1937年经过三次修订,使茶叶品质、着色、水分、灰分、粉末、包装等项的检验标准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3月由中央贸易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商品检政会议,制定了《茶叶出口检验暂行标准》和《茶叶产地检验暂行办法》,1952年、1955年、1962年和1981年进行了四次修订。
其中从1954年开始,建立了4种出口茶叶贸易标准样(实物样),即:绿茶贸易标准样;特种茶标准样;小包装贸易标准样;红茶贸易标准样,并定期换制。1986年,国家商检局根据贸易需要,采用了ISO标准。1987年、1988年、又分别制定了出口茶叶中硒的荧光光度测定方法和出口茶叶感官审评室条件,使出口茶叶的检验方法标准趋于完善。在制定出口茶叶检验标准的同时,还制定了茶叶国家标准27项,专业标准8项,部、省级(地方)标准55项,其内容涉及品质指标、卫生指标、检测方法、包装材料、栽培、育种、茶叶机械、茶叶制品等,中国确实是世界上茶叶标准最多最全的国家。
这里指的审评是业界对于茶叶的所谓“感官审评”。
对于审评来说,茶叶品质是用一些特定含义的评茶术语描述出来的,所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评茶术语,是审评茶叶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而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也才能使相互交流在一个平台之上。
原有的审评方式中,经常用植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其叶子色泽的变化规律(嫩黄嫩绿鲜绿暗绿黄绿)加上形容来表示嫩度。比如、尚嫩绿、稍黄绿等等,但用来表述紧压茶品,不够清晰。所以再结合看压制干茶的外形、断面来表述茶品工艺、嫩度、拼配等更直观点。
而这个当中会涉及一些描述部位。也会涉及到一些“名”词“虚”词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