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以“党建引领 文旅融合”为出发点,推出“盘龙文旅新名片·文旅党建”系列报道,深挖盘龙区红色资源的文化价值。
七个红色风景,七段红色故事。九月,请跟随我们的脚步,穿越历史的风云,赴一场红色之旅。一起感受盘龙红色文化,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盘龙文旅党建知识竞赛”(扫描文中二维码即可参与答题),共筑一道盘龙最美“红色风景线”。(点击查看“盘龙文旅党建知识竞赛规则介绍”)
从昆明市区出发,一路蜿蜒,绿树丛荫,三四十分钟后便到了堪称昆明人后花园的——金殿后山。对于资深“吃货”而言,“锡伯龙烤全羊”简直是金殿后山不得不吃的“硬核美食”之一,但是很多人可能却不知道这道美食和山沟沟里“关姥爷”的故事。
昆明金殿后山的哈马者村里有位年近古稀的“关姥爷”,从1999年来到云南后,就在昆明金殿后山扎根,这一扎就将近20年。从最初的一亩半地到现在300多亩,从第一代烤全羊发展到第六代,从农家乐到锡伯族文化园,再到今天的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这位异乡的“老大哥”见证着这个美丽乡村的变化,也带领着哈马者的村民们一路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的哈马者村,整洁的楼房鳞次栉比。在这个距离市区1小时车程不到的小乡村,村民们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里的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有身穿红军服正在进行夏令营的小学生,有对着党旗重温庄严入党誓词的老党员,还有重走长征“步道”,体验长征精神的游人……你能想到这个小乡村,20年前没有井水,更没有楼房、汽车。家里的鸡下了蛋,村民为了卖钱舍不得吃;村里全是泥巴路,交通只能靠牛车和马车……而这一切变化,都与一个外地人有关。
“关姥爷”的乡村发展致富路
1999年,空军干部转业的关保昌因为西部大开发来到云南。关保昌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瓜尔佳·宝仓”,这是他的锡伯族名字。经过挖掘史料,他发现昆明郊外的哈马者村有古时候锡伯族官兵南征的足迹,为了寻找南征足迹,他便在金殿后山住下,发展锡伯族文化,开展乡村特色旅游,这一扎根就是20年。
作为一名老党员,关保昌看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无法过上好日子,非常痛心。2000年,关保昌带头在哈马者村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家锡伯龙农家乐,开创了特色烤全羊、组织村民成立护村队、成立农家乐协会……后来自己出资修路、挖井,带领更多村民发展起乡村农家乐。村里的人慢慢认可了关保昌,见到他都会亲切的称一声“关姥爷”。
在关保昌的带领下,村子里逐渐起了变化。现在一到周末,昆明人都会来金殿后山休闲,哈马者村一个卖烧包谷的村民,年收入都将近10万元。全村137户432人,从年收入几百到现在的数十万元,全部跟着关保昌一起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乡村旅游的那“一抹红”
哈马者村的“关姥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云南省乡村旅游协会书记、副会长。本该守着自己的农家乐安享晚年生活的关保昌,身上始终带着党员的血性和果敢。他认为走向小康之路的哈马者村,应该再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特色之路。
2018年,关保昌决定把红色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里,为哈马者村的乡村农家乐增添一抹亮丽的“红色”。他率先在自己的农家乐里建立了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修建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江姐、刘胡兰、赵一曼、杨善洲、雷锋、焦裕禄、狼牙山五壮士塑像,带头探索发展“党建+文旅”的乡村旅游新路子。
和其他的党建教育基地不同的是,在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你可以穿红军服、吃红军餐,体验“长征”步道,感受红色文化;可以参加红军行军活动,重温红色经典,感悟革命精神。在陈列厅的墙上,有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的发展历程,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一系列的红色精神展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这红色文化所深深打动。
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开放至今,已经接待了学校、国企、公司、社会团体等1000余人次,为大量的“两新”组织提供了开放式、区域性党群活动阵地,让大家在旅游之时也不忘红色基因的传承。未来,锡伯龙“两新”党建中心将打造成为党性党史、红色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教育基地。
识别二维码在线参与答题
第六期文旅党建知识竞赛获奖名单已经出炉!
恭喜以下3位粉丝,将获得一张2D/3D通兑电影票!
领奖信息将在9月27日公布,敬请关注!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红色之旅攻略篇】
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
特色项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盘龙最美“红色风景线”
点击图片 即刻开始
主办/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
策划/信息岛传播&鹿鸣文化
执行统筹/陈昉
审/潘璇 贾杰
文/万文静
编/潘璇
设计/张楠
图/李凯毅
摄影/月光轴文化
部分图片由锡伯龙“两新”党建活动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