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平举训练,大重量好,还是小重量好?——本期Max套路话题。
今天一位粉丝突然问我:
三角肌中束训练,大重量低次数好?还是小重量多次数好?不得不说,这是在三角肌训练,尤其是三角肌中束,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5.22早晨粉丝的提问
为什么?大家总是这样纠结大重量还是小重量?Max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媒体资料的多样性
我们既能看到一些奥赛选手用极大的重量训练中束,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高手拿5KG,甚至2.5KG的哑铃做侧平,于是很多人就懵了。
第二 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很多人努力训练,却一直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于是他们迫切要改变原有的训练方式,改变往往意味着做出选择,于是大重量vs小重量的矛盾,由此产生!
那今天Max要把三角肌中束,尤其是侧平举训练,关于大小重量的疑问,跟大家阐明我的观点,希望对你们以后的训练有益!
肩膀尤其是三角肌中束训练,非常特殊!
你可以想一下,我们可以用很大的重量去深蹲,卧推,硬拉,甚至在训练二头和三头时,做一些大重量训练,都十分有益,那为什么你说三角肌就特殊呢?
其特殊性表现在:肩关节的灵活程度上,肩关节是人身体上最灵活的关节,没有之一,你几乎可以拿它做任何方向,任何角度的运动,但也恰恰是肩关节的这一特点,让人们在侧平举的训练过程中,极易出现下面2种现象:
现象一:
侧平举训练中,总是出现其他肌群的代偿发力,根本找不好中束的收缩感呀!
现象二:
练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肩部好像受伤了,伴随有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的现象。
总结下来便是:不管是大重量还是小重量,总有人找不到目标肌群的发力感,且盲目用重量找感觉,还极其容易受伤。
难受的肩关节损伤
衡量自己的侧平举训练,到底合不合格,会不会带来进步,只有一个标准——训练感受。
什么是好的训练感受?这点因人而异,但下面的标准,可以当做好的训练感受的参考:
第一点 一组就有感觉,而无需很多组
作为三角肌中束训练的王牌动作,侧平举几乎是每个健身者必须掌握的,一个有效的侧平举训练,你要记住:只需要一组动作结束,你就应该有了一定的三角肌的充血膨胀的感觉,而不是非得要3-5组以后。
第二点 准确找到目标肌群
以我们的侧平举为例,我们主要拿它来做中后束训练,而非前束,因为前束有更好的“推”类动作(如坐姿哑铃推举),在侧平举训练中,如果你更多的感受到了三角肌前束的发力,你是否应当反思:是不是躯干过于直立,而导致前束位于了最高点。
轻微的前倾身体,让中束位于最高点,准确找到目标肌群,是良好训练感受的必要条件。
轻微的前倾身体,把中束放到最高点
第三点 更多的避免其他肌群参与
我们首先来看一张动图,轻微的前倾身体后,在侧平举前,Max有一个刻意的下沉肩胛的动作(想象把你的两个肩胛骨放进屁股口袋)。
侧平举前一个刻意下沉肩胛的动作
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但如果你在侧平举前,刻意的这样提醒自己,并在动作过程保证肩胛骨的稳定,就能非常好的规避“斜方肌”的多度参与。
简单来说,侧平举训练,目标肌群孤立的越好,训练感觉来的就越快!
第四点 动作的一致性
看一个人的侧平举训练,你可以重点看他肘部“飞起”的高度是否一致,角度是否相同,除去最后的力竭时可以减小动作幅度外,其他时间,他的动作一致性越好,说明他越熟练,也潜在的意味着训练感受不错!
即将力竭时减小动作幅度,但依然注重目标肌群发力
问题一:大重量和小重量我到底该如何取舍?
答:你之所看到健身高手既能用小重量练侧平,也能大重量飞起,原因在于:不管是小重量还是他能承受的“大重量”,他都可以感受到良好的目标肌群发力感。而你要做的是,先拿较小的重量,雕刻动作,感受发力,当能清晰感受目标肌群发力以后,再适当的增加重量,遵循渐进超负荷原则,你也就变成别人眼中的大神(机智)。
问题二:侧平举惯性到底可不可取?
答:有条件的,当你能很好感受目标肌肉发力了,惯性的优点表现在:大重量的冲击刺激和力竭时突破肌肉疲劳限制,可如果你小白一个,发力感都还没找到,盲目的模仿,只会带来一定的运动损伤。
问题三:我现在已经找不好发力感了,怎么办呀?
答:这个问题对于个人来说,真的很难!但对于两个人来说,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找个训练伙伴,让他在你做侧平举训练时,把双手一直放在你的时肘部或小臂处,辅助训练,而你则重点感受目标肌群发力,几次以后,就很容易掌握!
好啦,今天Max关于侧平举的分享就到了,如果你觉得Max讲的不错,记得帮忙点赞,评论,分享,让更多的人科学健身!
我是Max,一个接地气又有深度的健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