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山 那 陵

2019-11-29   渭南文化旅游资讯


  唐顺宗丰陵标志牌

  “五陵秋色”载入富平八景
  刘忠虎文/图
  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工作的学校就在有中国柿乡之称的曹村镇,所以便有比较多的机会登北边那座山,谒北边那座陵。
  其实,那山就是那陵,那陵就是那山。山是虎头山(也叫金瓮山),陵是唐丰陵。
  唐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虽然也是合葬陵,丰陵如今的景象却远远不能和同是合葬陵的乾陵相比。如今的丰陵仅存一华表孤零零地守候着它的主人。在陵的东南角,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立的“唐顺宗丰陵”石碑一通,是富平八景之“五陵秋色”中的五陵之一。
  每次登山谒陵,几位唐代大文人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一袭长袍,峨冠博带,激扬文字,独领风骚。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之领袖或中坚,他们是盛唐时期古文运动的主力,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都以非凡的文学成就名垂青史,他们的人生命运,都因安睡在此的人——唐顺宗李诵而改变。
  说到李诵,他在唐代所有皇帝中独有“几最”:储君时间最长(26年);在位时间最短(8个月);升格太上皇最快。长久的储君地位,李诵不能施展抱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压抑,他在仅仅只有8个月的亲政时间里,就亲自推动了一场记载于史册的改革——永贞革新。韩愈作为这场革新的亲历者,客观记述了发生的事实。柳宗元、刘禹锡则是这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触动了一批宦官、当朝顽固势力的利益,他们联合抵制,以顺宗李诵病重为由,逼迫其禅让帝位于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帝。这场很快就夭折的革新,也改变了柳宗元、刘禹锡的命运。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顺宗李诵,在郁郁寡欢中驾崩。时在公元806年7月的一天,皇子皇孙、三宫六院、王公大臣一干人等扯白绫、着缟素、擎旌幡,他们北出长安城,作别灞桥柳,涉过渭水河,翻越荆山塬,来到富北山脚,葬天子于虎头山,从此,这山就成了李诵的长眠之地了。
  在这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中,有韩愈的身影,他的一首《丰陵行》长诗,让我们读懂了那次送葬的情形。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因为针砭时弊,依然逃脱不了贬谪的命运。几经波折,终因韩愈的才气和史学修养,后来的帝王便令其修《顺宗实录》。
  我想,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位一定会为他们心中的明君送葬吧?然而没有,此时,柳宗元已被贬湖南永州近两年,刘禹锡也远在湖南朗州山水间寄情。
  柳宗元被贬湖南永州,在这里,他度过了十分孤独、寂寞、凄凉和落魄的10年。不过,孤独寂寞给了他一份宁静,在中国文学史上,则留下了《永州八记》的美妙篇章。“终南捷径”的内在含义也适用柳宗元。就在柳宗元被贬永州10年后,朝廷一纸诏书命其进京。10年苦难终没白受,朝廷也许是良心发现,恐要得到重用的喜悦挂在了柳宗元的脸上。等到了长安,朝廷却没好脸色给他,不但没有重用的意思,反而把他贬到了远在广西的柳州。“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自嘲地笑了!
  柳宗元悻悻而返,重新踏上南贬的漫漫长路。同行的还有被贬到广东连州的刘禹锡。享誉文坛的两位文豪在衡阳分手。“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柳宗元在贬谪柳州的任上,兴修水利,兴办学堂,终因劳累,于公元819年死于柳州,终年47岁。“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也只能是意境了。
  刘禹锡的命运则比柳宗元好多了。他们同为顺宗李诵的坚定支持者,同因“永贞革新”开罪权贵,难免被贬谪的命运。刘禹锡被贬湖南朗州。朗州旧称蛮荒之地,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近十年的孤寂岁月。“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这十年,是刘禹锡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十年后,他和柳宗元一道奉诏进京,也和柳宗元一样再次被贬,只是他被贬到更远的广东连州。
  刘禹锡被朝廷频繁贬谪他乡,受尽了奔波劳累之苦。直到公元826年奉诏调回到中原洛阳。这时,柳宗元已经去世7年。“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柳宗元当年给刘禹锡的赠诗,也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刘柳”只有刘,柳已化为仙,到底还是没有做成“邻舍翁”。
  生活还得继续,文采还得张扬。晚年的刘禹锡在洛阳和白居易交游赋诗,怡然自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留《刘白唱和集》传世,以《陋室铭》教化后学。公元842年,刘禹锡死于洛阳,终年71岁,当是以高寿谢幕。
  一千多年了,李诵以皇帝的高贵身份安卧虎头山。登虎头山的人很多,知道李诵的有几个呢?“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成金。”倒是妇孺皆知《陋室铭》,人人知道“蓑笠翁”,《师说》高论传千年……
  “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荒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余秋雨《文化苦旅》)事实再次证明,正是有了无数遭贬的文人,中国文学才有了铮铮铁骨,壮志豪情。贬官文化,成了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人遭贬,是幸,还是不幸?
  那山不是很高,那陵却深邃莫测,梳理背后的故事真不轻松。所以,我不止一次地移目那山,感叹那陵!

来源:渭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