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
这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主要讲述了过去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是“本地人”,也是“台湾人”
《我们台湾这些年》里提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在我家楼下,每到黄昏都有个骑着摩托车卖包子和馒头的山东老头。台湾社会上还真的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都骑着摩托车或脚踏车,后面载个大箱子,装着各种包子馒头,箱子会用棉被包起来保温。这老山东在宣布开放探亲时,显得越来越浮躁,恨不得每天能多赚个百十来块,附近邻居也很体谅他,都向他买包子吃。这个故事的后半段是,当年他为了表示效忠“党国”,跟许多老兵一样,在手臂上刺了“反共抗俄”等标语,老了后,手臂的皮肤如风干的橘皮一样粗糙,当年刺上墨迹的字样也褪为淡蓝色,不再那么清晰。他急着想回去探亲,可是心里又总是非常担心,手臂上有这些字,一回去会不会因有政治问题被抓走,毕竟他年轻时跟共产党打了好久的仗,对共产党的认识就是几十年前接受的那个样子。他当然没钱去做激光除痕手术,可是归乡心切,最后他用了一个很极端的方法:直接拿强酸往手臂上一倒……后来,再也没有看见他出来卖包子馒头,只听说他的手也废了,这下连谋生的能力都没了。
台湾老兵(资料图)
少小离家老大回,面对多年不见的父母、妻子、兄弟、儿女,无不泪流满面,有的甚至因激动而休克……那年年底的记者取材简直俯拾皆是,老兵的故事充满了各个媒体的版面。
当时,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照片是一个女人坐在那里哭,下面的文字解释了为什么那个女人在那边哭:原来是当年国民党从舟山抓走了四五千人,这位舟山老兵年轻时结婚不久即被抓到台湾,他离家多年返乡,发现当年的媳妇已经改嫁,儿孙满堂。老兵虽然心里失落,但也不敢多作打扰,只好黯然返台。那张照片中,上了年纪的女人就是他原配,低头啜泣的画面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
过了一阵子,另一个老兵返乡的故事更让我忘不了。一个老兵,离开家的时候才结婚不到三个月,临走前他跟太太说,三年后回不来就改嫁吧!没想到一去当兵就好几十年回不来,他妻子后来被逼着改嫁,于是就按当地习俗收继婚,改嫁给鳏居的大伯。
后来开放大陆探亲了,老兵也联络家里说要回去看看,他改嫁的妻子自觉对不起他,就在他回家的前夕跳河自杀。老兵回到台湾后再也不提家乡的事,只是常常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后来因为健康问题入院,在住院期间就上吊自杀了。
这些上了年纪的“外省人”返乡,总是要带好多东西,在机场总是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返乡探亲者:穿着西装,身上背满了背包,左肩右肩又各再侧背一个,都是要拿来送给亲人的礼物,所谓“三大件五小件”都是当时常送的礼品。当年那些被抓壮丁的兵里面,真的有人就是当初出来打酱油就被抓壮丁,后来回乡时也真带了一瓶酱油回去。他们回乡后不管是认亲、叙旧、哭墓、修坟、造桥铺路、济贫兴学,就算回来台湾后,也不断往大陆寄钱,都是想要努力把过去的遗憾和亏欠弥补回来。
老兵返乡(资料图)
很多大陆朋友告诉我,就在那几年,大家都开始有种“台湾人很有钱”的印象,就是因为那些返乡“外省人”出手大方,也许真的是这样吧!如果在台湾已经成家立业的那还好,可事实上,更多的单身老兵真的都没什么钱,他们做的是社会上最基层的工作,领着微薄的薪水,如果身体不好无法工作的话,自己生活都有些困难了。可是当他们返乡时,还要想办法营造出自己在台湾过得很好,衣锦荣归的样子。台湾本地民众当然知道这些老兵的真实处境,也颇同情,另一方面,台湾人又看到这些大陆亲属在不断向这些老兵要钱,老兵也来者不拒,想办法努力多挣点钱寄回去,为了寄钱回老家而苦了自己或在台湾的家人。
很多人带着全家一起回乡,除了发现物是人非,返乡之旅变成扫墓之旅外,还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很多在台湾娶的老婆,不过是一趟返乡探亲之旅,就发现自己居然从“原配”变成“二奶”,基于亲情,又不好说什么,只好隐忍在心里,但也成为日后爆发家庭战争的导火线。还有在台湾生的儿子,一到大陆,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是“爷”字辈了,得意扬扬。也有些比较不识相的孩子,从小就听老爸说故乡多好多好,结果真的回乡一看,啊!怎么那么破,此言一出,也让老爸很没面子,反而增加许多失落的情绪。
最让这些“外省人”心里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居然从“本地人”,变成“台湾人”。我有个朋友的爸爸是个湖南人,以前他回去探亲,别人问他“您是从台湾来的吧?”他都热情地回答:“不是,我是本地人。”他心里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是本地人。结果有一次,他东西被偷了,跑到派出所报案,警察问他是哪里人,他还是答本地人,于是警察就不太理他,情急之下就说是台湾来的,于是警察嘀咕了一句:“台湾人就台湾人嘛,还本地人。”马上积极帮他办理。从此,他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说自己是台湾人。在台湾,本省民众叫他们“外省人”,回到故乡,乡亲又叫他们“台湾人”,他们到底是哪里人,变得好像没有根一样。
在这一点上,“外省人”跟“本省人”想的就会差很多,台湾对“本省人”而言,本来就是家。对第一代“外省人”而言,台湾只不过是过路的地方,迟早有一天要回去,但最终发现居然无法回去,心里又无法对台湾这块土地产生认同的话就很痛苦了。而“外省”的第二代,经过父辈的耳濡目染,自然对大陆也会有种向往,不过这种向往在他们真正到过大陆之前都还是很虚幻的。以前张雨生有首歌《心底的中国》正是描写这种情怀:
我没有走过父亲走过的长路
他的脸上是几分沧桑 几分血泪
我没有看过父亲看过的国度
他的乡愁是浩荡之江 滚滚之水
我只能偷偷瞄着父亲的眼眸
感觉他眼光最深沉处的浮云苍狗喔
我没有留下父亲留下的疮疤
他的伤痕是不敢思忆 不堪回首
我没有经历父亲经历的挣扎
他的割舍是午夜梦回 茫然失落
我只有悄悄等着父亲的动容
感觉他神色最恍惚间的爱恨交错
什么叫中国 我曾经没有把握
如今我才知道 她在我胸口跳动
什么叫中国 我现在真有把握
是父亲毕生的守候 我与生俱来的光荣
【往期故事】
来听!台湾青年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
蒋经国力排众议推动“十大建设”
就在这一年,“反攻大陆”已经成为笑话
美丽岛事件
美丽岛大审与林宅血案
童年的美好十月
1982年,万人空巷《楚留香》
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我,是在台湾基督长老教会里成长的
爷爷的葬礼
1984年,小朋友在学校见到蒋介石铜像要鞠躬
现在台湾的综艺大佬,以前哪个没跑过龙套?
8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他们叱咤风云!
80年代初,这四个人全台湾无人不知!
1989年“爱到最高点”
台湾有线电视台,在这个时候有了雏形
这一年,“小虎队”爆红,“小猫队”没火起来
1989年,这两部电影受到台湾人疯狂喜爱
好心疼小学时的卫生股长…
国民党当局的“黑名单”
为什么棒球成为台湾唯一能够超越族群党派的运动?
1990年,在飞机上第一次接触大陆人
90年代初台湾课本:“待‘光复’大陆后,予以调整”
2004年,陈水扁挨了一枪,有人欢喜有人愁
1994年,陈水扁靠什么当选台北市长?
1998年台北市长之战:马英九陈水扁正面交锋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掀起港星“入侵”新高潮
这一年,台湾掀起“上海热”
台湾二十几年来最大的政治悬案
在台湾,入伍新兵要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它
2002年,台湾来了一次高水平的“选战”
1995年,台当局因为这件事大受打击!
这一年,昔日的“政治金童”就此结束了30几年的从政生涯
8死1重伤,至今未破案,当年这起惨案震惊台湾!
这个案件,达到了台湾媒体“新闻娱乐化”的极点
自此,台湾牵出无数弊案直指“陈水扁一家”
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从《圣经》中寻求到了力量
你不知道的,民×党到民进党......
“立法院”会议上的老“代表”:躺担架被扛进来,植物人也能投票
有一天老师突然说:“以后不能再叫对岸‘共匪’,要改称‘中共’”
细说禁止通宵K歌的那些事......
“我最尊敬的人”和“我的志愿”
“勿忘在莒”变成“勿望再举”
简朴之风——“梅花餐”
蒋介石是“龟精”转世?
一个打酱油都会改变命运的时代...
这件凶杀案,给当时的台湾社会巨大冲击
“蒋公铜像”:戒严年代唯一的公共艺术
当年,有些眷村家庭时刻收好行囊,以备随时“反攻”
荣民:从部队到工程队
外省老兵这个群体激发了开放大陆探亲的可能性......
震惊全台的“澎湖案”:校长和部分学生被枪决
主播
我听科技特约编辑暨台湾金奖主播
黄泷陞(安达)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亲人,你来了,我的心就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