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娃绝句 :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不认真

2019-09-18   快乐妈咪PCbaby

如果孩子成绩不怎么样,相信许多家长都会听过不少亲戚朋友甚至是老师说的这么一些安慰话:

“这孩子特聪明就是不认真”

“他不是不会做,就是粗心大意”

“平时作业都全学会的,就是考试考不出来”

本来还挺担心孩子学习问题的,听到这些话也不禁会稍稍放宽心,觉得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是心太散太马虎导致的,只要认真点,成绩就肯定能上去。

多数人的认知,聪明是难得的天赋,认真、勤奋是通过后天努力就能习得的,所以聪明天赋比专注、勤奋更难得,更值得夸赞和肯定。

远方亲戚中,就有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

一个特别努力,周末在家也会自觉学习到深夜;另一个则是大众口中聪明的孩子,喜欢耍小聪明爱玩闹,成绩也不差。

但对前者,亲戚朋友私下的讨论更多表现出一种不看好“死读书”的态度,而对后者,却是满满的赞扬和羡慕,总说只要再稍微努力一定非常了不起。

今年高考,努力的孩子上了一本,聪明的孩子踩着线勉强上了二本。 身边被评价“聪明但XX”的孩子并不少,而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很少有后期拔尖成功的,大部分还是因为“马虎”、“不认真”、“不够努力”等问题与成功失之交臂。

本意是想肯定孩子,希望激发他那颗努力的心。却没有考虑到,这种无形中夸大智力天赋的方式,一方面会给孩子传递一种“我很聪明”的盲目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压力,当真的努力了又没达到目标时,孩子会更容易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威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给A、B两组儿童做拼图,A组儿童拼好图后对他们说:你一定很聪明才拼好了拼图;B组儿童拼好图后对他们说:你一定很努力才拼好了图。

后面继续让两组孩子选择拼图,结果A组几乎所有孩子都选了更简单的拼图,而B组大部分孩子则选择了更难的拼图。

这个实验耗时十年,测试过无数个AB组,实验结果从未变过。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适度的肯定和鼓励是应该,但要注意方式。夸孩子“努力”而不是“聪明”,才能从小养成努力胜于聪明的思维习惯和价值观。

相对于某方面比身边几个同龄人要有天赋的所谓的聪明,保持专注、持续努力更为重要和有效。正如村上春树所言:才华于质于量,都是主人难于驾驭的天分。

再聪明的孩子,也是需要不断的训练才能保持灵气,否则就只能如仲永一般泯然众人矣。

聪明、智力是个人特质,后天无法改变,而努力专注则是可变的,因此常把失败归咎到可变的努力上。如果家长观念如此,孩子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