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影视行业有一条鄙视链。
话剧>电影>电视剧
反正不管前面怎么变,电视剧永远是在最底端的。
常年演电视剧的人偶尔接部电影叫升咖,而常年演电影的人去演电视剧就是被绑架、掉钱眼。
影视行业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为什么这条鄙视链成了业内人士的心照不宣?
这一切,还得从一档叫做《演技派》的综艺说起。
当“人民艺术家”李立群老师碰上“流量缔造者”于正。
相信我,那场面一点也不亚于前段时间的李诚儒大战郭敬明。
要说在电视剧这块,两个人都很有发言权。
于正作为编剧虽然负面评价比较多,但不可否认他是个合格的商人,善于抓住市场卖点。
8年前一部《宫》捧红了杨幂,6年前一部《陆贞传奇》又捧红了赵丽颖。
李立群作为演员,媒体是这么评价他的:
演过的角色广泛而庞杂,从乱世枭雄到地痞瘪三,演什么像什么,最可贵的是在其表演档案里几乎找不到重复的角色。
就是这么常年沉浸在电视剧里的李立群,你想象不到,他竟然也是看不起电视剧那一派的。
一开始于正是想通过围读剧本的模式,让李立群帮忙找演员的不足之处。
而李立群却一针见血的指出:演员演不好,那顺便也要看看是不是剧本的责任。
这就让于正很难堪了,虽然嘴上说着“是这么个道理”,但还是很尴尬的挠了挠头。
因为当时大家围在一起读的,恰恰就是于正的剧本。
李立群把电视剧比喻成“方便面”:
最好的电视剧,也只不过是给方便面里打个蛋撒点葱花什么的,了不起就这样了。
这个时候,于正作为一名编剧感觉有被冒犯到。
他先是皱了一下眉头,没等到李立群老师说完就赶紧插话表示:
“因为现在很多电视剧都是快餐文化,边写边拍,而我一直坚持全剧本开机,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
于正似乎觉得自己这波圆场打得不错,还望了李立群老师一眼,仿佛一个求夸奖的小孩子。
也不知道李立群老师是被打断话不高兴,还是就单纯的想挫一挫这小子的锐气,把电视剧一怼到底:全剧本也有很多要改的。
吴镇宇看热闹不嫌事大,帮忙补充了一句:也是用很快时间写完的。
两人一唱一和,于正明显急了,急忙为自己辩解:
虽然剧本写得快,但我酝酿得慢啊!
估计也没人想到李立群老师会这么刚,直接点名于正的得意之作《延禧攻略》。
甚至用简单一句话,就反驳了于正之前所有的辩解行为:
一个编剧没有解释自己剧本的权利,就像没有一个画家会给大家讲解自己的画一样,到底什么感受、行为动机怎么解释,还得由观众自己来看。
这场关于电视剧贵贱的辩论,李立群老师占了上风。
所以李立群演了这么多电视剧,又在节目上如此贬低。
这不又当又立,变相的也是在黑自己吗?为了怼于正自损八百?
其实李立群从来就没否认过自己拍的是烂剧。
他明确表示过:不挑戏,不等戏,档期合适了,钱给到位了,便没有不接的理由。
据说在此前李立群曾经因为投资失利签下一份对赌协议,在有限的时间里必须赚够一定的数额,同时他还有三个孩子留学海外。
作为全家的经济支柱,李立群不得不选择拥抱烂剧,而他自认为尽量止损的做法就是:
多思考怎样才能把烂剧演得不那么烂。
那些似曾相识的剧本分镜,就像是他所比喻的那碗方便面,不管表面形式再多变,里子经不起推敲,终会引起审美疲劳。
这句话换别人说太飘,但这确实是李立群到舞台剧沉淀对比过后,才得出的结论。
早年在台湾的时候,他将近走了2000场穴。
走穴其实就是在餐厅表演,一场25分钟,能不能让食客放下筷子全凭本事。
临场走秀跟舞台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你根本无法预知结果,更不可能抓着每一个观众来跟你探讨剧情含义,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而影视剧就不一样了,有市场预判、流量引入、后期控评等可以干预的手段。
在有限的成本预算内,一个绿幕走遍天下,愿意为镜头负责的导演少之又少。
在泛滥的剧集面前,根本来不及分辨谁抄了谁,钱就已经落入口袋,愿意琢磨剧本的编剧更是难求。
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剧确实如李立群老师所说的一样,在往“方便面”模式发展。
李立群老师以身作则,似乎进一步证明了这条鄙视链的存在?
其实未必。
这种说法,确实涵盖了大部分影视剧急就章的现象,但到底来说还是讲究一个事在人为。
话剧、电影、电视剧,都只不过是承接创作者的载体,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人飘了,影视剧就烂了;人用心了,也不乏有成功优秀的作品。
于正的作品虽然叫座,但不叫好,跟李立群老师辩论难免会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今天你要是换成张黎导演、王倦编剧来探讨这个问题,就不一定谁占上风了。
一部《大明王朝》,一部《走向共和》,奠定了张黎在导演界的地位。
《大明王朝1566》的画面、配乐、剪辑,这份艺术造诣可不是什么“方便面”产品,它是折射中国式官场、社会的万花筒。
这种极具观赏性的电视剧,沉浸体验一点也不亚于影院、剧院。
王倦则是在《庆余年》大火之后,才被发现的宝藏编剧。
先前的《舞乐传奇》《大宋少年志》,因为糟糕的服化道导致一直安利不出去,然而这并不能掩盖王倦优秀的创作能力。
王倦擅长通过台词对话,赋予鲜明的人物性格,毕竟每一个角色不管大小都是原作者的心血,需要被用心对待。
有的配角被改着改着就成了工具人,而在王倦的手里,配角的风头甚至和主角不相上下。
郭麒麟扮演的范思哲,就是最好的例子。
经过这些优秀的导演、编剧之手创作出来的电视剧,还会有人觉得低贱吗?
李立群确实说出了行业现象,只不过言语之间还是过于偏激,没有客观的看待行业本质。
但我相信他并非不懂得这个道理,说出这番话,也是为了让小演员们意识到行业的严峻,激励他们从影视剧另一“根本”下手,也就是用演技来解决问题。
都是“戏看人演球看人踢”嘛。
其实很多时候,老戏骨和小年轻之间并没有那么多代沟,节目上看起来火药味十足,但出发点也是为了共同进步,就像李立群说的一样:
资深的人看资浅的人,总是怀着一种诚恳的态度。
告诉他们流浪的经验,羡慕他们那种稚嫩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