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第D0216号(发表号009号)-公元487年-敦煌研究院藏
药师佛的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所谓“药师”,就是今天常说起的“医生”。
《大智度论》卷四云:“多病人,应有多药师。”在中亚吉尔吉特(基尔基特)地区发现有梵文本《药师经》。至于汉译本《药师经》,一般认为前后出现过五个译本,四存一佚,即:(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一卷,这实是现行十二卷本《灌顶经》之第十二卷,无单行本。(刘宋)慧简译《佛说药师琉璃光经》一卷(457年),佚。一说帛尸梨蜜多罗译本有可能就是慧简译本。(隋)达摩笈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615年)。(唐)玄奘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650年)。(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707年)。现存四译本的内容基本相同,系同本异译。唯义净本要详细些,主要是对东方七佛的一一叙述,其他译本只叙述东方七佛中最远的净琉璃世界之药师佛。《药师经》约五千字,是一部较短的佛经,但古代中国、朝鲜、日本都曾流行药师信仰。除有佛教徒写经、诵经、造像等文献记载外,现存的药师造像实物也甚多,在佛教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敦煌没有发现隋代以前的药师图像,但有《药师经》的抄经记录,隋代开始出现药师图像,一直到西夏时期均有绘制。敦煌壁画和敦煌纸绢画中,一共有100多铺药师经变、几百幅药师单尊像。另外,敦煌遗书中还有3件药师经变榜题底稿和约300件的《药师经》写本。
敦煌研究院藏的敦煌遗书中,有4件北朝时期抄写的帛尸梨蜜多罗译的《药师经》,其中第D0216号(发表号009号)《药师经》为1943年莫高窟土地庙出土,写于太和十一年(487),首全尾缺,存7行,卷首题记:“太和十一年五月十五日。《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是最早有具体纪年的《药师经》写本。个别文字与通行本不同,有漏抄现象,未署译者名,可能是民间抄经,是研究《药师经》版本与流传的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研究》,《故宫学术季刊》7卷3号,1990年。
来源:敦煌研究院,作者:王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