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中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活动积极,状态饱满。他把学生们最头疼的数学课上成了一种享受,教学成绩更是出众,他的班级在多次考试中获同类班第一名。他力争让每位学生爱上数学,进而提高数学成绩。他的名字叫刘向东。
1991年,刘向东从山西矿业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回到武安参加工作,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9个年头。他将一颗心全都用在了教育事业上,用真情去坚守。正是因为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一个个非凡的学生。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
刘向东常常说,要求学生做到的他必须先做到。他坚持和学生一起到校,一起扫地,一起参与主题班会的讨论……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行。
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以真心换真心。“学生进了我的班级,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能做的,就是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刘向东说。
课堂上,刘向东会用生动的语言配合他幽默的神情让每一个学生牢牢记住每一个知识点。他善于用生动的PPT和数学演示动画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为了让学生理解多种函数图像,他经常加班搜集相关资料和小视频。就这样,一个个印在教科书上的函数图像就在白板上跳动了起来。“听刘老师的课,思维会跟着老师的节奏跳动,不时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枯燥的数学瞬间就神奇地生动起来。走神儿?太奢侈了。”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课。
“你掉队,我第一个不愿意”
在刘向东的眼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值得去欣赏。每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带领学生走出人生的困境。
刘向东认为,治学先治人,凡事德为先。每学期一开学,他一定要与部分学生谈心,做好工作笔记,建好“问题”学生档案。尤其是对“双差生”,他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寻找他们身上蕴藏的闪光点,以找到教育的着力点。在平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他坚持友好、平等的态度,用爱心、耐心、信心感化他们,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允许其在改正错误中有所反复,并通过班集体的力量,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厌学心理。他还坚持给班上每位同学过生日,让学生在学校找到了归属感。
刘向东曾教过一个学生叫王海亮。刚到他的班级时,王海亮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情绪低落。刘老师得知情况后,多次与其谈心,耐心劝导,帮助其找回了自信。王海亮大学毕业后同样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刘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选择教师职业,就是想像刘老师一样,给那些处于迷茫中的学生,照亮前行的道路。”王海亮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刘向东带出了一届又一届优秀学子,其中,何荣在2006年以武安市第六名的好成绩被北京化工大学录取;张云露考取了北航研究生后,又到美国留学……
刘向东以身作则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示范担当。他与学生建立起的是磐石般的情谊。他就是那份热、那份光,温暖照亮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他将兴趣构筑课堂,用真情点亮人生,不断践行着教书育人的使命。
编辑:程金东 万彩霞
编审: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