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新艳)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户洒落在阳台上,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捧着笔记本轻轻念着:“六十年前奔镜铁,为建酒钢献青春,千里迢迢嘉峪关,戈壁荒滩搭简棚……”
老人名叫蔡世敏,已经80岁高龄。他性格爽朗豁达,谈笑风生,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回想着60年来的峥嵘岁月,蔡世敏笑着说:“经历过贫穷与饥饿,也感受着富足与幸福。”
1959年,酒泉钢铁公司招工,蔡世敏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化验室做分析员。半年后,他被调到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在这里,他与沙漠、寒冷酷暑为伴,每天在野外进行勘探作业。正当蔡世敏以矿场为家、大展身手时,“年轻好儿郎,当兵守边疆”的号召让他心动不已。于是,蔡世敏毅然走进军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骑马驰骋呼伦贝尔草原,不畏艰苦守护边防。
1965年,蔡世敏从部队退伍,回到了华北地质勘探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风餐露宿是勘探队员的工作常态,可他依然不畏艰苦,乐在其中。
1972年,蔡世敏回到了阔别多年的西峰,到庆阳市运输公司上班,学习修车。可这之前他从没有接触过车辆维修,面对困难蔡世敏并没有退缩,跟着师傅学习,自己研究,看书琢磨,渐渐成为行家里手。自此后,他和道路、车辆打起了交道,不但实现了自我成长,更是见证了西峰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咱们这里山高路烂车少,客运货运都十分滞后,出行非常不便。”蔡世敏还记得,有一次,他从包头回西峰,先坐火车到西安,从西安坐敞篷车到长武,从长武走了两天才回到西峰。
上世纪80年代,不但是蔡世敏人生的转折点,更是西峰交通运输开启的新征程。蔡世敏被调到中国一汽服务站,从事维修售后服务,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车辆技术鉴定、故障分析报告成为他的看家本领。而此时,西峰到各个乡镇全部实现油路化,西峰汽车站日发往北京、广州、西安等大中城市客运班次80多次,400多辆,日发送旅客近万人。
1998年,蔡世敏退休了。可人老心不老,他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写诗作词怡养情操,走街串巷看城市变迁。“2000年以后,随着私家车、出租车和专线运输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业开始提升档次和服务质量,西峰交通运输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说起交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蔡世敏感慨万千,以前路不好,出趟门都要愁半天,现在出远门是说走就走。
“红军长征到南梁,扎根陕甘边。建立苏维埃政权,主席年轻人拥戴。吃的小米洋芋蛋,羊肉泡馍叫过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兄妹开荒大生产。南梁革命纪念馆,永留青史在人间。”在蔡世敏的卧室里,一首首、一本本诗歌散文随处可见。2011年,蔡世敏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半身不遂,不能说走就走了,可他却把所思所想所见以诗词的形式写成回忆录,给儿女们讲艰苦奋斗的故事,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今,蔡世敏和老伴在西峰安享晚年,白天看看小区里的靓丽风光,傍晚享受家人陪伴的温馨。“现在,我们吃得好、住得好,要健健康康地活着,不辜负这盛世年华。”尽管已经耄耋之年,可蔡世敏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常怀感恩之心,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共产党领导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