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的风光片不够好?试试“加人大法”

2019-12-13   摄影世界

有时候,你拍出的风光片明明没什么大问题,却总像是缺了什么,不够生动不够吸引人。这可能只是因为,你的画面里少了个人。

你可以尝试往你拍摄的风光场景中,以恰当的方式加入一个人,你的作品会可能会获得一些视觉上、构图上和心理学的额外优势。

今天要为您介绍的,正式往风光片里“加人”能带来的好处和相应的注意事项,爱拍风光的朋友们一定要看看~

1. 提供兴趣点

有的照片,尤其是“大风光”,美则美矣,却让人觉得很“空”或者“平淡”,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画面缺乏中心,或者说“兴趣点”“着眼点”。

漂亮是漂亮,却让人觉得很“空”

在这种情况下,你只需要在画面中加入一个或几个人(哪怕只是小小的剪影),它们也当之无愧地会成为视觉中心和“兴趣点”,成为“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立即鲜活起来。

加上俩人,感觉完全不一样

其它类型的景物,一棵树,一个大贝壳,一座灯塔......都可以充当类似的角色,但人毕竟比较可控,而且受关注度也更高(在画面中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作为“兴趣点”显然更加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为“兴趣点”用途时,需要控制人物的画面比例,不要让它们过大,至少不要出现太明显的人脸,否则很可能观众会更关注人物脸上的表情而不是背景的风光——这样的照片会更接近风光人像或者“到此一游”照。

哪怕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清晰的,观众也会更关注人物而不是风景

并不是说风光人像不好,但这已经和我们的初衷——“加入人物优化风光照构图”不符了,不是么?

相反,如果人物的画面比例并不大,或者只出现背影或剪影化时,观众的注意力更多还是会放在风光本身,这样的人物才是合格的“兴趣点”。

2. 尺寸参照物

在照片中,如果缺乏其他景物,观众可能很难区分你照片里拍摄的是近距离拍摄的一块石头,还是长焦拍摄的一座山。这就是缺乏尺寸参照物的缘故。

而如果在画面中加入一个“人们熟悉其尺寸大小”的景物作为对比,观众会立即直观地了解到景物的规模。而最典型的尺寸参照物,就是人。

缺乏参照物,没有规模上的直观认识

以人为尺寸参照物,景物规模就很明确了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摄影师会让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小的人,来体现出景物的“大”,但如果人物过小可能会导致关注度不足——尤其是人物本身和环境对比度就不高的情况下,观众可能根本看不到人,空间对比的感觉也就出不来。

以下图为例,摄影师的设计是拍摄一个远处的人,通过强迫透视和大小对比,显得近处的树“巨大无比”;但由于人的比例实在太小,观众可能根本察觉不到有人的存在,空间标尺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3. 故事与氛围

在风光场景中添加人物,可以让这张照片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风光场景,而拥有故事性或某种情绪氛围,让观众与场景产生心理上的互动感。

比如说,画面中人物的穿着、道具、行为,都会带来一些场景信息,会让观众产生想象“他在这里做了什么”。

比如说,背景是壮丽的山区,而前景处有一个背着登山包(最好再拿个登山杖)的人,观众会想象他准备在这片山区进行攀登的情景。

同样的道理,一片冰川的风光中加入一艘小渔船和船上的渔夫,观众可能会脑补出一幅近似于“老人与海”的场景。

人的思维是很奇妙的,只是加入一个有某种显著特征的人,观众的脑海里就会脑补出一系列“人在该场景中的行为”的剧情,从而让你的作品更有故事性,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即使是没有明显特征的人,也可以用动作为你的作品增添某种氛围,比如说,通过手拉手或相互依偎创造“浪漫”的氛围,或者通过伸展双臂、跳跃来创造“欢乐”的情感。

右下角的人让观众觉得这片海景有种“欢乐”的气息

即使是独自一人出行拍摄,你也可以自行充当“画面中的人”——你只需要先调整好构图对焦曝光,架好三脚架,设置好定时自拍,再走到相应位置上做出设计好的动作就 OK 啦~

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