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往事》把李小龙丑化成这样,昆汀这次玩得真大

2019-08-17   大聪看电影

《好莱坞往事》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第九部长片,相比较于以往昆汀成吨飙血的暴力美学作品,《好莱坞往事》要相对温柔得太多太多。

很多人指出这是《好莱坞往事》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一封情书,这句话在看完电影后,觉得并不过分。


影片虽然根据真实好莱坞故事改编,但却在昆汀的笔下被虚构,被篡改,被写成了昆汀自己对1969年黄金时代的好莱坞的一种情愫。

所以大家会看到影片里,有很多昆汀对好莱坞的私人喜好在里面,包括片中大量出现的足部特写,就能看出昆汀在片中更加放飞自我,拍了一部他心目中的好莱坞往事。


昆汀访谈时曾经说过,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对他影响巨大,灯红酒绿的霓虹灯街道,嬉皮士时代的鼎盛,越战对美国人的影响,欧洲电影思想的注入,好莱坞转型的震动等等,这些都在《好莱坞往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还原。

我相信昆汀很享受这一部作品的拍片过程,越是特立独行的导演越到后期,就越想拍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不用去照顾太多观众的情绪和娱乐性,也不用去受到电影公司的限制,更不用考虑到票房的因素。


据说索尼影业在满足昆汀所有条件下,才赢得了该电影的发行权,这些条件其中还包括了最终剪辑权。

要知道,在好莱坞制片人中心制的工作框架下,好莱坞只有极少数导演,比如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这些超一线导演,才有电影最终剪辑权。

也正因为如此,好莱坞的电影经常会出现导演剪辑版发布的光盘。


《好莱坞往事》这一次依然是昆汀的多线性叙事,还有时空交错的因果人物关系,但在剧情的冲突和事件上,却没有以往来得那么强烈,片中更多的是破碎的柔情故事,还有好莱坞不为人知的一面。

虽说是不为人知,但其他电影也拍过好莱坞内幕,比《好莱坞往事》来得更狗血,所以影片中呈现的好莱坞电影人的生活,也并没有给人带来多大的惊喜。


或许吧,我们看惯了昆汀一贯的开挂电影,离奇的故事,抓马的冲突,独特的暴力美学,抱着这样的高期待去看《好莱坞往事》,确实让人有些不适应,节奏的缓慢让影片前三分之二很难进入气氛。

不过在电影后面三分之一时,影片开始回归昆汀影调,血浆暴力和恶趣味叠加,娱乐性极强,也给电影扳回了一些分数。


而且小李和布拉德皮特的双黄组合,再加上昆汀招牌,让电影的主创硬实力提升不止一个档次,我作为小李的粉丝,就算是静静看着小李用力过猛的表演,都觉得是一种享受。

还有布拉德皮特沉着稳定的一贯耍酷,也让影片颜值库扩张不止一倍。

接下来的剧透解析,我们来细数影片和当年真实的好莱坞有多大的区别,还有我们的关心的李小龙,在这部电影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

昆汀从来不会去严谨的去用真实的历史,去改编成电影,或许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喜欢昆汀的个人魅力,还有很多他在影片表达的讽刺恶趣味。

比如《无耻混蛋》,架空了一整段二战背景,最后希特勒也被乱枪扫射而死,彻底改写了二战的结局走向。

所以昆汀玩架空历史已经不是第一次,《好莱坞往事》也是如此,在影片上映之前,我们都知道影片是根据”曼森家族杀人事件“为背景。


《好莱坞往事》从小李饰演的一名过气的演员为视角,在好莱坞电影新星不断崛起的1969年,他眼看自己就要被时代抛弃,于是他决定作出的各种转型努力。


布拉德皮特饰演了小李的动作替身,因为皮特性格直爽,敢爱敢恨,也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好莱坞业内的人,只能给小李做做司机,打打下手。


所以在影片里,小李虽然表面过得风光,但内心脆弱和没有安全感。皮特虽然生活窘迫,但无忧无虑的他并没什么野心,活得明白过得简单。

小李容易情绪化,皮特沉稳直来直往,两人性格上的互补,让彼此成为形影不离的搭档,而且潜移默化中,皮特对小李的演艺事业还起到了不少鼓励的催化作用。


在过去的好莱坞,在生活里替身和演员,某种程度是亲人搭档的关系,演员事业飞黄腾达,替身自然也会跟着过上好日子。

这也是昆汀对于演员和替身关系的一种情怀了,因为在今天,演员和替身的关系,更多只是单纯的工作关系。

甚至很多演员,都不会有御用替身,而是由电影公司提供一位动作替身,那部电影拍完,合作也就结束了。


影片的另一条线,则是影星莎朗.塔特的故事线,莎朗的丈夫则是大名鼎鼎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莎朗在影片中单纯可爱,对自己的演艺事业报以热情,对未来充满向往。


但熟悉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现实中莎朗的悲惨结局,这也是罗曼.波兰斯基一生的阴影。


在真实事件中,1969年8月9日,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领导人曼森,指示他的成员,到莎朗住处把莎朗和她的三个好友残忍杀害。


据当时被抓的行凶人沃森回忆,已有身孕8个月的莎朗,当时恳求他们让她把孩子先生下来,甚至还可以把自己作为人质,保全孩子。

但他们依然向莎朗残忍捅了16刀,在莎朗临死的时候,还呻吟着喊出“妈妈,妈妈”。


行凶者在当晚一共杀了4个人,最惨的一人身上居然被捅了51刀,他们还用毛巾沾上莎朗的血,在墙上写着“PIG”的单词。

而《好莱坞往事》用了非常高级的手法,把该事件的曼森家庭成员犯下的罪行,疑似嫁接到了小李和布拉德皮特两人身上,并且结局是正义战胜下邪恶,happy ending战胜了悲剧。

影片最后,小李也终于获得了邻居莎朗的邀请,进入到了似乎更充满希望的行业社交圈。


我非常喜欢片尾的处理,从而让我对《好莱坞往事》的好感度增加不少,最后小李对皮特说的那句,最好的朋友。其实是在点名了在名利熏心的好莱坞,在昆汀笔下的好莱坞,还是能看到厚重和温暖的情谊。

《好莱坞往事》在上映前,大家都很好奇昆汀会如何呈现曼森杀人事件,结果影片让观众没有看到莎朗被残忍杀害,这是昆汀暴力美学中,对美学这两字最好的诠释。


电影是造梦的工具,既然真实的事件那么残忍和无情,那就不需要真的还原到电影中,昆汀用暴力制止暴力的方式,就是把暴力放在对抗邪恶和不公上,而不是用暴力毁灭掉人们心中的美好。

当然,很多人也注意到了,影片中曼森家族入侵小李家是在1969年8月8日,但真实莎朗被害是在8月9日。

也就是说,可能影片结束在了莎朗遇害的前一夜,到了第二天夜晚,死神依然会降临在莎朗头上。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了,影片最后静止在了莎朗家前院上,随着怀旧和惆怅的音乐响起,影片标题:“Once Upon a Time in … Hollywood” 慢慢呈现出来,让人有些感叹好莱坞往事,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我更倾向于昆汀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想让影片中的莎朗没有遇害,而是把孩子生下来,她自己的演绎事业也会一帆风顺,一切都如想象中如此美好。


影片标题“Once Upon a Time”,是西方说一个故事时,很常用的开头语,就如同我们常说的:“很久很久以前...”的说法。这也侧面表达了,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是昆汀自己印象中,想要自我表达的好莱坞记忆。

所以,说到架空的真实和人物,除了影片中两位主角是虚构的之外,在这也不得不提到片中的李小龙。

《好莱坞往事》上映后,李小龙的家属就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因为影片对李小龙形象的设定,是一位狂妄自大,傲慢,爱吹牛的人。


确实,作为喜欢李小龙的观众,当看到李小龙被恶搞的时候,心里多少不是滋味,李小龙代表着华人勇敢光辉的形象,把武打电影甚至是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到全世界,李小龙的名字,已经和中华民族形象有分不开的关系了。


昆汀眼下的李小龙如果是这样的形象,确实让人倍感失望。我至今也想不通,为何热爱香港电影,酷爱中华武术的昆汀,甚至昆汀自己还声称自己的偶像是李小龙,那么昆汀为何要这么丑化李小龙呢。

昆汀在事后解释,李小龙在现实中就是有些自大的,这个解释并没有得到李小龙家属的同意,反而加深了彼此的矛盾。


当然,我们也必须了解一个前提,在昆汀的作品中,恶搞和放大人物的缺点,来营造影片的独特性,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甚至,这就是昆汀作品的特色。

但对于我来说,昆汀这次对李小龙的诠释,确实让我大跌眼镜,迷之动机,有失水准。

总的来说,《好莱坞往事》之前被誉为昆汀最好的电影,一定是过誉了,甚至于说,在华人圈子里,可能《好莱坞往事》还被排在昆汀作品比较靠后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