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王莽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似乎太过于超前,甚至过了两千年,我们依然觉得和现今的一些政治主张有相似之处。可是古人却把他当做历史的反面典型,比如《汉书》特意给王莽写了一个《王莽传》,用来告诫后人。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其中“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周公害怕流言,远走他乡,而王莽篡汉之前毕恭毕敬,这种伪善的虚伪,让人防不胜防。白居易在诗中还描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一部《后汉书》寥寥数语,便给一个历史人物下定论,我们看看为什么王莽能做出那些穿越历史的事情?
现代很多人对王莽的失败表示惋惜,认为是非常可惜的一次乌托邦理想主义幻灭。王莽生活的背景是西汉的中晚期,此时的汉朝已经由武力征服转变为儒生文治。汉元帝、汉成帝、汉衰帝都是有儒家经典教育培养出来的天子,朝廷之上也都是有那些大儒生来担任要职,比如萧望之、韦贤、匡衡、孔光、谷永、龚胜、薛广德等等都是在学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从而能够在国家朝廷上担任一官半职。这些儒生文人的上台,给整个政治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利用儒家经学来批评政治,不顾及自己的生死,直言劝谏,甚至有些为了自己死后获得好的名誉,不惜以死劝谏。这些经学之人还利用阴阳灾异之说,根据天象、自然现象等抨击政治上的问题。在汉武帝时期,这些儒生主要的目标是消除秦朝遗留下来的“暴政”。但是到了汉武帝后期,儒生的主要理想是“改制”与“复古”,其实就是借复古的名义,想实现理想主义乌托邦世界。
他们的主张包括崇尚节俭,特别是减少宫廷的开销,并且避免与民争利。据《汉书》记载,皇宫、长乐宫和离宫,这些看守的门卫减少了一半,为了减少百姓的徭役之苦。同时把很多宫廷的奴婢,免为庶人,让他们耕种土地,赴边疆镇守边关等。国家的政府官员,不得参与商业的经营行为,不得与民争利,如果违反,就会削掉官爵,不得从事仕途。这些儒生甚至主张取消铸造货币,他们认为铸造货币一年要花费10万以上的奴隶,而一个奴隶这些开销需要7个农民的赋税才能养活,因此相当于80万人来进行采矿、冶炼、铸币工作。他们主张应该复古,采用贝壳来充当货币,这样可以减少大量的劳役。
这些儒生认为臣为君纲,不能背叛君主,但是如果君王失去了天命,失了民心,那么“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也就是说可以像推翻夏桀,商纣王一样推翻它。他们还认为:“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吴,皆为民也”,天下这些诸侯百姓,不是为了天子 ,也不是为了诸侯,是为了天下苍生。
我们看两千年后的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主张,他的主张来自《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指革命的目的是为了天下苍生,强调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就是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的“大同主义”。这些思想渊源是相同的,汉朝这些儒生敢于挑战皇权,也是抱有天下为公的思想,他们拥有道德优越感。
此时汉朝经过汉宣帝和汉元帝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是历史的巅峰。这些儒生在此时对未来有更高的期许,而王莽刚好被推到这个历史风暴的风口。王莽出身贫寒,却有非常好的操守和德行。王莽本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同时也是汉成帝、汉衰帝两朝的太后,朝倾全野。汉朝对于封侯是有严格控制的,但是王政君为家族很多兄弟都被封为列侯,家族势力是当时汉朝最强的。
王莽在家族之中算是一个奇葩,他为人谦恭,生活简朴,与生活奢靡的其他族人相比,可是说是一个道德楷模。王莽对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十分照顾,并在王凤生病期间,衣不解带在旁边伺候汤药,蓬头垢面几个月。王凤在临死之前,特意嘱咐王政君照顾好王莽,认为王莽是家族当中最为贤德之人。
年仅30岁的王莽便封为新都侯,虽然身居高位,却总能礼贤下士,保持自己一贯的清廉简朴,时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以及穷人,甚至他还卖掉了自己的马车去接济那些穷人。王莽的侄子王光,孩子幼年丧父,王莽像养自己亲儿子一样将他养大,并且让和他儿子王一起举办婚礼,在婚礼进行中,母亲突然生病,王莽要求婚礼停止,自己去侍奉老母喝汤药。可见他确实是一个造势的高手,利用好大场合演一个贤德之人,显示孝子的形象。也是因为他积极的造势,在民间获得了很多赞誉。
王莽不仅仅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妻儿也是严格管教。王莽妻子非常简朴,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朝廷官员前去看望,看到一个女性衣服穿着破旧,膝盖都盖不住,过来迎客,都以为是一个奴婢,当知道是王莽夫人以后,众人诧异不已,更是对王莽的节俭钦佩不已。
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逝,汉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定陶太后和丁皇后得势,王莽被迫辞去了大司马的职务,走向人生的一个低谷。而此时他一个儿子王获误杀了一个奴婢,王莽严厉斥责儿子,并逼迫儿子自杀。在汉朝主人对奴婢是有生杀大权的,因此此事在当时朝廷引起了巨大轰动,借由此事,王莽公正廉明的形象得到大家一致认可,汉哀帝顶不住舆论的压力,重新启用王莽。
王莽在西汉末年进行了激进式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王田制,即所有土地都收归国有,由国家重新分配,而且这些土地不允许买卖。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因为秦末农民战争的打击,社会上的豪强并不多。当时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就是独立的自耕农,一般是一户小家庭,独立经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给国家交税,主要是供自己消费。
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却出现了大批豪强。他们通过经商获取巨额财富,或者利用权势兼并了小农的土地,以前小农就那么几口人,守着自家的田,很难隐藏土地和人口,不会少交税。而这些豪强,与地方官员交情很深,不但隐瞒税收,而且还拥有私有武装。这些豪强把百姓变成自己的附庸,就威胁到了政府对当地的统治。
这项激进的改革,触动了这些豪强的利益,于是他们纷纷起来造反,把王莽的新政给推翻了。《汉书》记载,儒家弟子都纷纷上书请求王莽当皇帝,唯恐他不答应。可见这场改革不仅仅是王莽的一意孤行,而是当权的这批儒生,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共同憧憬,但是政治上太过于幼稚,最终走向失败。
民国时期大家的共识是:无产阶级是先进的,之前大家都是受压迫的,只有推翻了无产阶级的敌人,才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当时革命史范式。孙中山领导的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这些无疑是伟大正确的,可是那些“旧势力”依然很强大,要么通过类似于农民起义,武装暴动的形式推翻;要么通过渐进的改革,协调各方利益。否则这些主张与王莽的新政一样,只是大家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王莽的另一项改革就是币制改革。王莽看到各地物价不同,便实行“五均”的政策,其核心思想就是控制物价,有国家来进行经济干预。这样导致了整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他此时又颁布了“五泉十布”,就是发行一块到五十块的货币,铜钱从面值一百到面值一千,这些货币都是以铜制货币发行。这些应急性的举措,没有能够抑制通货膨胀,反而加速了经济的崩溃。
在西汉末年经济、政治、政权运行比较平稳的时候,王莽为代表的儒生,追求更大的太平盛世,进行一系列乌托邦式的激进改革。王莽的失败,为中囯古代儒家的经济改革敲上了一次警钟。儒学的理想主义并不能够解决残酷的现实问题,它没有带来更上一层的经济繁荣,却将汉朝推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