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嫌男生太笨,妈妈的做法值得称赞,最终改变儿子命运

2019-12-20   母婴期刊

二战时,美国曾用一些社会痞子去前线战斗。想想也知道,这些人没什么纪律观念,不好指挥,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心理专家教育这些人。

心理专家找他们沟通后,要求其每一个人每月都要给家人去信一封。这当然是好事了,但是问题是他们并不识字。于是找人帮他们写好了,要求他们照着写就行了。大致内容是让亲人明白,他们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建下了奇功伟业。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后,居然发生了改变,他们改头换面,如信中所言般英勇和守纪。你可能会奇怪,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发生改变了呢?在书信中赋予他们的标签起了作用,如英勇、守纪、立功等。在心理学中,这种把标签贴在一些人身上的行为和结果,就称之为“标签效应”。

每个人通过自我形象的一部分由自身对别人反应的理解而定,也就是说,别人如何看待我的方式形成了自我形象,如果确定后,就成为制约和塑造自身的规范了。

案例

一位妈妈在小孩尚小时,曾参与过多次家长会。老师向家长反映,她的孩子总是坐不住,最多五分钟,建议她带娃去医院看看。母子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给你讲了什么?妈妈对他说,老师在夸你懂事,原来在位子上能坐两分钟,现在坐到了五分钟了。他们都在夸你,你同学可没你进步快!小男孩回家后,非常高兴,食欲大增,比平时吃的饭还多。

有一次,妈妈接他时,老师对妈妈说,你儿子考了39名,全班一共40名学生,倒数第二,孩子是不是有智力问题呢?到家后,妈妈告诉儿子,老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孩子,如果能再细心一些,会超过你前面的几个同学,他们分别考了38名,37名,36名。妈妈和儿子交流时,她发现儿子眼中带光。

第二天,小男孩很早就起床了,而且催促妈妈早点送他上学。下一次家长会,老师没有点小男孩的名字。这位妈妈悄悄问老师的成绩和表现,老师很高兴地说,你儿子现在成绩已经进入前20名,不过考重点学校还是有些难度。妈妈回家告知儿子,老师称你若再加把劲,考个好学校不成问题。在妈妈的不断鼓励下,小男孩长大后考进了国家名校。

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到,老师给出的标签基本是负面的,把真实情况告诉妈妈,但是,这位妈妈反手给儿子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家教方式,孩子最终成为标签描述的那类人。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互动的社会活动,所以在教育进程里,有很多社会心理现象,若得到有效使用,对教育开展有很大的推进效果;相反,就会妨碍教育进展,甚至引起教育败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