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跟小白在排版PPT时,差的是技术?不,是思维

2019-07-02   跟我学个P

嗨,各位木友们好呀,我是小木。

上个星期忙着搬家…都快把我累成大小便失禁了…

我这人状态不佳的时候写不出啥好东西,所以我觉得与其用水货敷衍大家,还不如干脆停更一个星期,等休息好了再来跟大家大战三百回合…

于是,现在我回来了。

今天要教给大家的是一项关于排版的神奇思维——【整体思维】!

我保证,学会这个排版思维,你对PPT排版的理解会像“第一次网恋却发现对方是个小学生,终于明白男人果然没一个好东西”一样,大彻大悟!

废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啥是整体思维?

我相信很多人在排版内容较多的PPT时都有过这种体验:

看到PPT里一堆又杂又多的元素,不知该从何处开始排版…

其实,只要你在排版时能运用【整体思维】,就不会有这种迷茫感了~

什么是整体思维?

我们都知道,一页PPT多是由许多零散的元素组成的,比如什么文本框啊,图标啊,图表啊等等。

而所谓的整体思维,就是指——你在排版时,不要把这些元素当成单独的个体来看,而要把它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么“想”有啥好处?

整体思维的实际应用

把多个单独的元素看成一个整体有两个好处:方便构图、方便调整版面重心。

1)方便构图

PPT里的元素一多,我们就容易陷入“茫茫P海无从下手”的懵逼状态中…

但如果我们把这些零散的元素都分别整合成像下图那样的若干个大的“整体”呢?

分完组以后有没有发现,现在你的排版问题已经变成了“如何陈列这几个模块会更好看”?

从这个例子你可以看出,排版一页PPT,其实就跟搬家收东西一样。

先把多种零碎的物品归纳到一起,打包成几个大包裹,这样搬起来就会很方便。

将零散的元素整合成若干个独立的小模块,这就是【整体思维】的体现之一。

2)方便观察版面重心

有时候,明明我们已经把元素都居中了,但版面看上去就是有一种“重心倾向一侧”的感觉:

版面重心倾向左上角

如果你从上图中能感觉到重心倾斜这一点,这说明你还是有救的…

毕竟很多人在排版时,根本不会意识到有“重心”这玩意儿…

如何让版面的重心保持在页面的中心处?

很简单,把整个版面的元素都看成一个“整体”,然后用眼睛去观察这个“整体”的重心在哪,并让重心居于页面中心处即可:

版面重心平衡

将若干个独立的小模块,整体看成一个大的模块,这也是【整体思维】的体现。

实操案例

现在咱们就来排版两个实际案例,看看我上面说的那些又臭又长的理论到底有没有卵用…

1)案例一:纯文字型版面

首先,这是一张拥有很多段文字的PPT:

利用【整体思维】排版法,你可以先将它们分成若干个小的模块:

分完以后,现在你只需要将它们简单陈列开来即可:

如果你平时有注意积累版式的话,你还可以构建出更复杂的版面:

最后,设计完这些页面以后,你还需要观察一下模块整体是否处于其版面的中心处。

2)案例二:元素混合型版面

如果说纯文字版面比较容易排版不值一提的话,那么下面这页“各种元素瞎混合型版面”就值得拿来好好鞭打了…

首先,依旧先把零散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小模块,这里我把它们分成了三个:

分完模块以后,接下来就又是简单的放置模块的环节了:

放置完模块以后,继续校对一下模块整体是否居于其所处版面的中心处:

好了,强迫症患者表示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观察以上两个修改案例,细心的同学可能会疑惑:

所谓的校对重心,就是指让内容放在页面正中心处就可以了吗?

答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仔细观察以上提到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中,页面没有被分割,所有内容都被放置在页面的正中心处:

而在第二个案例中,页面被分割成了若干个板块,板块上的内容都被放置在板块的正中心处:

也就是说,校对重心时,你需要看的是内容是否在其所在板块的正中心处,而不是是否在页面的正中心处。

总结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以上内容。

1)整体思维,就是指在排版的时候,我们要有“将零散的元素整合成若干个独立模块”的意识。

2)在使用整体思维排版时,你需要先整理出小模块,这样方便构图,最后你还要检查版面整体重心是否平衡。

好了,刚搬完家,我颤抖的手指就敲到这里了。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网恋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对方不是小学生。

再见…

我是小木,跟哥混,有P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