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香港中联办
ID:locpgHK
疫情下的打工仔。(来源:中通社)
离家来香港工作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
“香港不仅制度不同于内地,市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也不能完全按照内地的标准来评判,到港后要多用心观察学习”。
几个月的匆忙后,我逐步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开始用心去聆听、去观察除同事之外的那些普通忙碌的香港人,感悟颇多。
01
A先生,我宿舍楼下的物业公司职员
他每天都穿得整整齐齐,微笑相对每个住户,每次住户遇到困难他都积极帮忙解决,服务堪称一流。
刚来香港我不懂粤语,他不懂普通话,只能书面交流,尽管我写简化字他写繁体字但交流畅通无阻,后来我慢慢学会一点粤语,不时跟他聊一两句。
让我惊讶的是我内地同事60岁就退休回家带孙子了,而A先生已经快65岁了还努力工作,精神状态跟50多岁的内地人一样。
通过跟A先生交流,我才知道香港人就业都要参加强积金计划,香港人普遍寿命高,如果太早退休了养老资金不够。
02
B女士,一个在日本城门店工作的职员
我经常去买生活用品,逐渐熟悉。
因为女儿在台湾读书,她近期去过台湾,感觉台湾人没有香港人努力,但比内地人努力,说香港人很多要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但内地人10点大都已经在睡觉。
我诧异了许久,要知道现在内地哪怕一个小乡镇晚上10点钟也会人来人往呀!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十几年没去过内地了。
回归二十几年,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香港市民还是以停滞的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仍然认为内地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状态。
03
C女士,一名711店员
她50多岁,很健谈。有一天她突然问我“有没有回台湾投票”,我问他为什么觉得我是台湾人,她说她听我讲电话用“台语”,而且说“国语”时也一口台湾腔。
当我解释说我是闽南人,站在我老家的山上裸眼就可以看到台湾管辖的金门,她才恍然大悟。
闽南话也是“台语”,这只是大陆与台湾“同根生、一水相连”的具体体现之一,就像广东之于香港一样,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发缘相循、商缘相连。
04
D师傅,一个我在路上遇到的的士司机
他粤语、普通话、英语都讲得非常标准。他告诉我他在回归前举家搬迁到了英国,在那里有一帮内地去的好朋友,所以普通话讲得标准。
八年前他举家搬回了香港,看到我诧异的样子,他解释说离开香港是对“一国两制”有担忧,但在国外漂泊了十几年才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与自己息息相关,出国生活后才知道香港最自由,文化最包容,是香港人最佳的归宿。
05
E先生,我打篮球时认识的
他30多岁,3岁就随同父母从内地到香港定居,现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
他属于那种不左不右的“沉稳青年”,没参与游行也没支持建制派,虽然收入比同龄人高,但他一直处在对自己前途的焦虑中,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他的焦虑迷惘状态和香港许多年轻人一样,口里说不关心政治,但实际上受政治氛围影响,对内地始终“另眼相看”。
如果他放下不必要的“心魔”,多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两地发展政策,也许就能找到指明人生道路的灯塔。
///
去年以来,特别是校园沦为政治角力场后,很多内地朋友认为“香港已不再是香港”,原本计划让孩子到香港读书的也纷纷转到新加坡等地。
面对他们的疑问,我总是将身边普通香港市民的情况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普通香港市民依旧是那样生活、那样拼搏、那样包容,只不过香港特区正处于回归二十三岁的青年时期,偶尔迷惘很正常,但底子还是相当好。
我们相信,只要能心连心沟通好,抛开区分求共对,坚定信心再出发,香港的未来依然美好!
(公众号同名:银河港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