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短、矮之意。当然,我们更熟悉的还是它"倭寇"的这层意思,毕竟千百年来中国古人都将日本一带成为"倭",将日本居民称作"倭寇"或"倭人"。
大抵也是因为这个称呼太深入人心,我们一直以来也就习惯性地以为日本和与其临近的朝鲜半岛的居民们在身高上比中国人矮了一头。可事实上,这个"以为"在两宋后就渐渐不成立了。
同处于亚洲东部,古代中国人、朝鲜人和日本人其实都是蒙古人种东亚类型。而相同的人种又决定了我们在生理特征上有诸多相似。不过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的不同,古代的中日韩三国居民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这其中一点,就是身高。
据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就达到了1.65米,女性达到了1.54米。且在出土的骨架中,身高最高的男性有1.85米,女性有1.65米。
不过直到元明时期,中国人的平均身高都没有太多变化。男性平均身高约在1.65至1.67米之间,女性平均身高约在1.54至1.56米之间。
然而在中国人身高变化不大的同时,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居民们,却有着较为明显的身高变化。以日本为例,在日本的古代后期,也就是平安时代,日本平均身高出现了一次明显增长。
平安时代,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而这个转变,就像春秋战国至秦汉的转变一样,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幅进步。
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央大力推动土地的开垦,新建了大量水利措施,并以劝课弄桑的成绩作为官吏考核的重要标准。
以天皇所在的畿内地区为例,这一时期域内的四条大河皆得到治理,新修建的水池14处,沟渠7条,堤坝21条。而新开垦的土地和原有的土地也一起被纳入更合理的条例制度的框架内管理。
在土地和土地制度发展的同时,日本的农耕技术也在发展。铁质的农具,诸如铁锹、铁镰和铁犁越来越常见。且与铁质农具配套的牛耕和马耙也逐渐推广开来。
中国先进的耕作技术,譬如碎土、分畦,也得到了日本农民的重视。
日本的主食水稻,不仅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程序优化,种植的种子也出现了早稻和晚稻两种选择。《倭名类聚妙》还记载,当时仅旱地农作物就达到了七十多种。
故而粮食产量越来越大,再加上此时日本有关禁止食肉的禁令(主要是禁止食用一些陆地上的动物)几乎已是一纸空文,所以日本无数底层民众的营养逐渐得以更上。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日本的手工业也在不断进步,其中的典型就是冶矿业和纺织业。农业支撑了冶矿业的发展,而冶矿业又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先进工具。纺织的进步,使得人们在缓解"饥"的同时也逐渐减轻了"寒"的压力。
所以伴随着生存条件的改善,日本的平均身高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
而在朝鲜半岛,因为地理优势,朝鲜半岛长期承担着中日交流的"中转站"的作用。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总是先传到朝鲜,再传到日本。故而朝鲜半岛的人均身高也在不断上升。值得一提的是,两宋时期,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居民在经济发展,饮食改善而身高上升的同时,中国在进行一场重要的南北融合。
前面我们提到,就总体而言,中日韩三国的人种相同,所以生理特征相似。但这种相同并非是完全相同。中国人,尤其是南方人,其体质和日韩有着一定的区别。
在宋王朝南迁后,大量北方人口涌入南方。和日韩更接近的北方人受到本就身材更矮小的南方人的影响,在身高上出现了一定的"南方化",也就是变得更加低矮,所以此时的中国平均身高呈现下降之态。
这一点,在出土的早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骨骼上就有所体现。以新石器时代为例,北方出土了1.85米的男性骨骼,而福建出土了1.63米的男性骨骼。
可见,中国南方的人种虽同样属于蒙古人中东亚类型,但总体而言本身就比北方人,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居民更低矮。
因此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平均身高上升,而中国平均身高却略呈下降趋势的两宋,我们一直以来习惯的中国在身高上高于日韩的局面出现了反转。
不过在后来,由于日本再度强化禁止食肉的禁令,日本居民再次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所以日本身高又一次回到了中国平均身高之下。
这样的局面,直到近两三百年才再一次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