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分别是班纳吉、迪弗洛,这是一对夫妻位是克雷默。说实话,这个名单出来之后,经济学界有点蒙,抢着发稿的媒体也有点蒙。
这三位学者的研究领域,叫"发展经济学",简单说,就是研究怎么让穷国变富,贫困人口脱贫。这是一个特别艰难的学术领域,因为它不是在纸面上的学问,它必须在现实中兑现。
关于对如何解决贫困这一问题,有很多人说这三位经济学家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贴切一些,但是如果你看了班纳吉和迪弗洛共同著作的作品——《贫穷的本质》,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获此殊荣。
《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内容,是两位作者通过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出发,总结了贫穷的根源所在,揭示了产生贫穷的真正原因,并指出现代社会看起来并不贫穷的人其实和穷人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贫穷思维。
整部作品总结出这样的一个思想:比物质贫穷可怕的是贫穷的思维,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摆脱不了贫穷的原因。
而当我以一个育儿笔者的角度来再次研读这部作品中的中心思想的时候,我所更多关注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所作出的行为选择,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今天我们就通过浅析这部作品,来告诫各位家长:你的行为,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财富。
一:环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
《贫穷的本质》这书里首先就提出中心问题:什么是穷人?
在观念世界里,穷人是被高度抽象的,每个穷人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看待导致自己贫穷的原因也是各有说辞。
几位发展经济学家对18个国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即使是农村极端贫困人口,食品消费也只占他们总消费的36%~79%。
多说民以食为天,我们从各种渠道途径看到一些贫困地区,最直接的现状就是他们的粮食储备很贫瘠,他们穷的饭都吃不上。可是你再看真实数据统计,他们并没有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来吃饭。
那剩下的钱花到哪里去了呢?关于这个问题,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经济学家遇到一个人,说自己吃不饱饭。于是经济学家问他:如果你有更多钱,你会用来干什么呢?
那人回答说:会用来买食品。
但是你能想象吗?就在调查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发现这个人的家里有电视机和DVD播放机。就问他,你饭都吃不饱,你还买这些?他的回答是:哦,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这就是作者在亲身采访中得到的发现——穷人在生活当中还有看得比食物还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娱乐消遣。
和我们的直觉相反,对于穷人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填饱肚子,而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一些。
其实这也是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压力和一种叫皮质醇激素的水平相关,皮质醇水平越高就代表压力越大,同时也会影响前额皮质、类扁桃体等负责认知功能的大脑区域。
穷人长期处于生存压力中,因此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长远的决定,他们往往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
二:思维上的贫穷
穷人缺乏相应的一些有用价值的信息,信念不坚定容易被旁边的事物所左右,并且有拖延的症状。比如穷人关心自身的健康并为此投资了大量的资源,但是他们把钱花在了治疗和用抗生素上,而不是用在于预防上。
和穷人接触多了,会发现他们算得更精,但是可惜,他们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干旱地带,现代文明之水没有浸泡到他们。换句话说,人类最稀缺的那种决断力和自控力,我们其实不太用得着,而穷人则需要不断地去用,不是他们的能力差,而是因为这种能力本来就是稀缺的。
穷人为什么会穷?从这本书中可以简单的概括就是因为他们在思想上是贫穷的,就像很多扶贫工作一般,给贫穷地区补助各项救助资金,但是钱花完了,粮食吃完了,这个地区还是恢复成了贫穷水平,这也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体现,要想让一个地区发展起来,摆脱贫穷,就要让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发展经济才能起到根治效果。
有很多人,总是怨天尤人的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天天哭着喊穷,但是却没想过怎么去赚钱。还有的人,目光过于短浅和偏执,很容易受到眼前的利益便捡了个芝麻丢了个西瓜。
站在育儿角度来看,如果家长的思想贫穷了,做出的错误的选择并且以此俩对孩子进行引导,那么势必对孩子来说也是灾难的降临。
所以家长们要注意,很多时候,你的行为,决定了孩子人生的财富,务必三思而后行,首先让自己的思想摆脱"贫困"
三:如何让思想更摆脱"贫困"?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们虽然极力推荐家长多给予孩子自由发展和选择的空间,但是仍不能忽略家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孩子起到的影响折射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被孩子所观察和模仿的,而还有更多时候,家长所作出的选择,也会直接对孩子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要多一些思量。
1.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未来充满着不可预测性,但是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思考自己围绕这个目标能够做些什么,有了想法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道理就是在告诉我们,家长不要刻意的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对孩子的人生进行强制性安排,有一个大的目标是可以的,但是也要切合孩子的自身情况去拟定。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样才不会浑浑噩噩了无头绪
2.把目光放的长远
每个人的意志力强弱都是不同的,很多时候我们会抗拒不了眼前的利益诱惑,对于未来的收益我们因为不可预测性而摇摆不定。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一直不得成功过的要领,关键在于缺乏远见。这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未知的世界,要以一个开放、理解、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寻求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应该做的事。
3.教育还是以人为本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导致每个人的发展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家长们最容易做出的选择就是模仿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在很多时候都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实际能力,所以导致不能达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
所以这种情况,还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这件事情上,要注重以人为本,想要为孩子提供意见帮助孩子进行发展规划是可以的,但是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选择,要观察孩子,发掘孩子的潜能从而找出更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家长就是孩子成长中的领路人,要注意多一些细心和耐心,注重观察和分析,避免自身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是鲸鱼奶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专注育儿知识和分享育儿经验,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关注我,做一个合格的父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