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河上院下院为啥叫这名?从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说起

2019-07-21     最青州

《青州简史》第25讲

历史坐标

宋朝(960年-1279年)

前面几篇文章我们讲了隋唐五代的青州故事,从这节开始,我们进入大宋王朝单元,开篇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青州的传说。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五代”先后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出身军人世家,起初为后周大将,先后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等要职。

960年,赵匡胤在河南陈桥驿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


赵匡胤年轻的时候曾经漫游南北,在襄阳得到一位僧人指点,让他往北走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成为一位大人物。

传说赵匡胤就是那个时候来到了青州,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赵匡胤落难圣水峪。圣水峪就是今天青州弥河镇的上院、下院两个村。


青州弥河修真宫


今天我们就把这个传奇故事来讲一讲。

青州城南部有一座山,叫龙门山;山上有一座观,叫三清观(今修真宫);观里有一个道士,叫王云道长。

这王云道长可不是一般人,传说他知识渊博、武功高强、医术精湛。


那天北风寒彻,王道长正在喝茶,忽听得小道士来报:“道长,道长,山下来了个要饭的,得了重病,人快不行了~”

王道长侠义心肠,起身说道:“快抬到观里来,赶紧救人!”

他来到厢房,命小徒弟生火熬粥,并给这个要饭的把脉诊治,之后又精心照料。


这个要饭的也渐渐恢复健康,王道长对着他问出了心中的疑虑,“壮士,我看你骨骼清奇,气宇轩昂,不似寻常百姓,何以沦落至此?”

这个要饭的哈哈大笑说道:“在下姓赵匡胤,河南人氏,漫游南北,遍览风土,民不聊生,途中盘缠用尽,又染重疾,还多亏了道长相救。来日相报,把这一望之地送给三清观。”

王道长心想,此人气度不凡,绝非常人,将来定是能成大业之人,便说道:“壮士是吉人自有天相,小道只是举手之劳,万不敢贪功,只是现在干戈四起,苍生受苦,以后还要靠壮士解难啊!”

后来,赵匡胤辞别王道长,继续北上。

时间过得很快,王朝一代又一代,话说到了宋朝。

那天春光明媚,王道长正在喝茶,忽听得小道士来报:“山下来了一队官兵,说是当今皇帝派来的,让您速速接旨。”

王道长听后,长须上的茶叶末还没擦净,就赶忙出来迎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三清观虽小,曾掩潜龙;龙门崮不高,立有丰功。东起郭家崖,西至黑山顶,南到小石河,北至苏家井,四围田产,尽归三清观,免收皇粮。敕封圣水峪为养老园,赐龙牌代天陪王云道长共度晚年,以报救命之恩,钦此!”


“养老园”后来又改称“养老院”;清朝初年,村东头又建一村,名字叫小东养老院;1950年以后,又分为上、下两院。

这则故事是笔者根据传说演绎,没有文献记载,但修真宫(原三清观)的《清乾隆九年重修碑》刻有“视殿宇,观神像,谒龙牌”,证明龙牌确实存在,三清观两万亩庙产土地也为历史文献证实。

山东地区关于赵匡胤的历史传说很多,比如青州王坟镇的“顺王棘”,另外青州东边莱州孙母祠的“打狗孙妈妈”传说,青州西边淄博高青县的“扳倒井”传说等。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说:“一件故事虽是微小,但一样地随顺了文化中心而迁流,承受了各地的时势和风俗而改变,凭借了民众的情感和想象而发展。”

赵匡胤有没有落难青州或许并不重要,传说只是寄托了古老的青州人民的美好感情,这些传说故事都为青州历史添色不少。



参考资料: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jin)汝,北往则有遇矣。”

网络,《赵匡胤落难圣水峪》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_NmHmwBmyVoG_1Z3r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