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灶:“亦乐遗庐”传家风 以瓷为梦创传承

2019-10-14   晋江乡讯

许多人对磁灶的印象,

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烧制陶瓷的小镇。

改革开放后,

磁灶人继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术,

燃起烧陶大火,陶瓷产业应势而起,

一大批企业飞速发展,

磁灶也因此荣获“中国陶瓷重镇”称号。

走进磁灶,早已不见昔日的烟囱林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产城融合发展的魅力新城,而城区中仍保留下旧番仔楼交相辉映。

“亦乐遗庐”

穿过狭窄的小巷,磁灶社区居民吴其昌带领我们来到一座两层楼高的洋楼前,烈日下耀眼的闽南红包裹着楼房,显得熠熠生辉。

“洋楼是磁灶籍旅菲华侨吴友朋过世后,其夫人朱阿正于1928年回乡建成。朱阿正带着她的子女在菲律宾经商,下南洋后带回银元修建自家祖宅。回乡建祖宅目的为纪念吴友朋先生,便用其号‘亦乐’,将大宅取名为‘亦乐遗庐’,后因其房间多,被后人俗称‘九十九间’。” 吴其昌讲述起洋楼的故事。

吴友朋宅:“亦乐遗庐”

留心一看,磁灶吴友朋宅运用许多西洋元素。一来到大门口,便可见石砖门上面是尖拱的形式,而山花上面还有灰塑卷草花纹,看起来极具西洋风格。看向对门的那一面照墙,它除中间部分是红砖砌成外,其两侧都用水磨石筑砌,而且上面还有双龙、龟背和云鹤的图案,实属精美。

吴友朋宅中庭外的天空

走进洋楼中,一抬头便是湛蓝的天,一低首便是厚厚的石板,比起如今钢筋水泥的陌生,红砖红瓦的古厝,更有一种生活的温情。往中庭走去,便可见供奉祖先的祠堂,错落有致的厅堂,让人感受到在漫长岁月的洗礼过后,于那一檐一瓦中传递古厝的繁华与底蕴。

吴友朋宅内景

雕花工艺

古厝为三开间两进,带左右双层28间护厝的宅院,在传统大厝中,双层护厝比较少见,这是借鉴番仔楼的建筑形式。早年建古大厝讲究附属建筑不得高于主屋屋脊,因此这座主厝的燕尾脊不同于普遍传统大厝的燕尾脊样式,更为别具一格。

西洋铁艺

西洋元素瓷砖

吉祥文化在吴友朋宅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对联有飞凤、立鹤、梅花等图案,顶厅的木雕有透雕狮子驮香炉,宝瓶插梅花、荷花以及瑞象驮果盘,盘中盛着佛手、石榴、寿桃等瓜果,旁边的花瓶又插满菊花、牡丹,其中有旗子、如意、念珠、蕉叶等细节,代表着许多节庆的好寓意。

井口的水泥印花砖

“井口的水泥印花砖区别于闽南古大厝中的红砖,如今已经历百年的时间。水泥印花砖花草纹路至今没有褪色,除这些瓷砖,护厝的楼板和楼梯都是由进口水泥印花砖建造而成的。”吴其昌介绍道,在吴友朋宅右面护厝的边墙上,是本山开采的杂石垒砌的,跟左边护厝油面红砖墙体的用材全然不一样。这可以看出朱阿正治家的道理,该花的钱成千上万都不能省,可节省的钱一文也不能浪费。

家风家训

在吴友朋宅内,墙上纂刻的家风家训,无疑成为家中最大装饰亮点。

“吴友朋宅内传承的家风家训既有训导后人修身养性、读书明理的金句,又有教育后代以礼待人、处世廉洁守法的良言,值得后人弘扬传承。”吴其昌说,在百年激荡中,这座洋楼经历过特殊时期,原本门头雕刻的飞禽走兽,富含寓意的雕花图案,通通被毁坏殆尽,实属遗憾。

雕花样式

这座主厝的水车堵内还纂刻了一篇《朱子家训》,其部分内容有: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吴其昌解释道:“内容提及天亮起床后要打扫厅堂,黄昏时要关门锁门,照顾好整个家庭,在吃饭时,一碗饭,一碗粥,都要想到食物的来之不易。”

印象中,水车堵一般是用灰塑或彩陶制作而成,为什么刻上《朱子家训》呢?

吴友朋宅内部分家风家训

《朱子家训》部分内容

“正是因为朱阿正很重视教育子女,她希望晚辈学习长辈的优良作风,通过艰苦奋斗取得成功。她便把家训雕刻在水车堵上面。”吴其昌表示。

而磁灶不仅有“九十九间”里的家风家训,还有吴氏宗祠所传承下来的家风故事。“晋江一带推巨族溧水千秋望好官”,在磁灶吴氏宗祠内,吴其昌谈起了故事,讲述磁灶吴氏五世祖吴复在溧水任职时,因清正廉洁、善断疑案、倡导良好风俗,且政绩卓著,被后人代代传颂。如今,吴复事迹也成为磁灶推进家风促廉工作的一个好教材。

故乡的窑 记忆中的陶瓷梦

谈及磁灶制作陶瓷的传承,磁灶岭畔村委会副主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磁灶窑址”文物管理员吴吉祥坦言:

“对于传承发展陶瓷文化,磁灶做了不少工作。首先结合‘磁灶窑址’的保护,全力助推‘古泉州(刺桐)史迹’申遗点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通过积极申报陶瓷技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建设传习所、推进传统陶艺进校园、策划展示项目‘走出去’等多项措施推动‘磁灶窑’品牌陶瓷文化的保护发展。现有磁灶陶瓷烧制技艺、苏埯‘黑茶古’烧制技艺两项泉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磁灶陶瓷雕塑技艺为一项晋江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并且‘磁灶陶制夜壶’获评晋江伴手礼……”

注重整合可利用空间。如在磁灶岭畔建设陶瓷文创工作室、陶艺体验基地和磁灶传统陶瓷民间收藏馆,面向社会义务开展传统制陶工艺教学活动;在磁灶苏埯建设苏埯“黑茶古”传承体验馆;在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设立“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携手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设立“磁灶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习所等活动,多处传播场馆实现传承活动常态化。

磁灶陶瓷

磁灶下一步将用好“千年陶瓷发源地”的优势、打响“磁灶窑”品牌,围绕陶瓷文创、古窑址、陶瓷博物馆、陶艺体验基地等,开辟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推出陶艺体验旅游项目,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磁灶窑系金交椅山窑址

当我们走进金交椅山古窑址的泉州古代外销陶瓷博物馆,是一座外观气势恢宏、具有闽南古大厝风格的建筑。进入馆内,展区背景墙上,一幅亚非地图上,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心点格外醒目,这便是磁灶窑。自此,辐射出8条红线,分别指向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和肯尼亚。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地方都是曾发现古磁灶窑瓷器的地方。

磁灶古陶瓷

“当年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人民很喜欢磁灶产的龙纹军持,他们会带着军持到圣城麦加朝觐,装满圣水后再带回国内。”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个磁灶蜘蛛山古窑址出土的龙纹军持向我们进行讲解,磁灶窑有庞大的窑系,在众多的窑址当中,又以金交椅山窑址、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出土产品最具特色。

回望过去的辉煌,如今的磁灶虽成为中国陶瓷建材行业中的佼佼者,但几乎无人再烧造曾让磁灶人引以为豪的陶瓷器了,这也是磁灶陶瓷产业转型发展的因素之一,关键所在仍是传承。

永远的磁灶窑文化,永远的陶瓷梦。未来,期待看到磁灶以瓷为梦创传承,重现古镇新辉煌。

文/林婉聪

图/王耿华、部分图片由磁灶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