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农忙时节,李菊花正在田间干劲十足地移栽烟苗。她说:“移栽是种烤烟的重要环节,必须洒下汗水,及时把烟苗种下、面积种实,才会有好收获。”看着刚栽下的烟苗长势良好,她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李菊花曾是马龙区鸡头村街道瓦仓社区大瓦仓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贫困的泥沼,她坚强地扛起家庭重担,任劳任怨,孝老爱亲,在党的扶贫政策和各级精准帮扶下,她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烤烟种植,凭借着勤劳的双手于2019年顺利脱贫,更实现稳定增收,并以坚强善良、勤恳奋斗的高尚品格成为瓦仓社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榜样。
面对重重压力,她毅然扛起生活重担
李菊花家中有7口人,有患帕金森综合症、小脑萎缩的母亲,患精神分裂症的姐姐,还有三个女儿在校读书。家中的重担就全压在了李菊花和丈夫刘安华身上,开支大、收入低,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危房里……面对上有老弱病残要照顾、下有女儿要教育的局面,她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直面困难,与丈夫互相扶持,用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撑起这个家。她相信人穷志不穷,自己只要肯苦肯干,日子总会越来越好的。
坚强是她的脊梁,善良是她的心地。母亲瘫痪在床,她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每日喂食三餐、梳洗、按摩,以反哺之心尽孝。姐姐婚后精神失常后,她将她接回家中精心照顾,二十年无怨无悔。李菊花有三个女儿,但二女儿其实是刘安华的侄女,十九年前在得知远在四川宜宾尚在襁褓中的侄女因父亲去世、母亲离家出走遭遗弃后,李菊花将才两个月大的侄女带回瓦仓养育在身边,无微不至地当自己的女儿一样抚养。多年来,李菊花义无反顾扛起家庭的重担,心甘情愿为家庭奉献,始终用爱和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精准扶贫政策,让她更有信心
自2016年李菊花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马龙区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各级各部门精准开展帮扶工作,为她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有力保障。2017年,李菊花家享受了危房补助2.8万元,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解决了住房问题;医疗保险更是兜住了李菊花家中的主要支出,看病吃药只需自付很少部分,解决了看不起病的问题;另外,三个孩子正处于高中教育的关键阶段,教育帮扶政策不仅免除了学杂费,每年还有助学金填补生活费,解决了孩子们上学的难题;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她家的发展想办法、出点子,针对她家的情况因户施策,鼓励她发展产业并向她宣传了“期限3年,基准利率,免抵押、免担保,政府全额贴息”的小额信贷政策。
“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减轻了很多生活中的负担,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吃穿不愁,住房、医疗、就学有了保障。现在三个孩子都争气,全心刻苦读书,最盼望的就是女儿们能考个好大学,所以我也要努力奋斗,多挣点钱供她们好好读书,等过个四五年她们都有好工作了,日子就会更红火了。”李菊花由衷地感谢各级的帮扶。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她对发展烤烟种植、养殖肉牛也更有信心了。
不等不靠不要,她靠双手发展致富
在精准扶贫政策帮扶下,李菊花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要想脱贫就得发展产业,她了解到种烤烟效益好、养黄牛收益也不错,于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烤烟种植,并搞起了养殖。2018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李菊花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信贷,用于种植烤烟并购买了2头黄牛,开始了她的脱贫致富之路。为了提高种养殖水平,她积极参加烤烟种植培训,认真学习技能,经过反复的摸索,在田间地头洒下无数辛劳的汗水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技术,种出了高质量的烤烟,2019年交售烤烟1000公斤,收入36000元。再加上丈夫刘安华常年在鸡头村铁路线上务工,每月工资也有2000元,他们家2019年成功摘下“贫困户”的帽子,用实践证明了勤劳是致富的法宝。
因为有经验、技术好,今年,李菊花把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亩。在她的努力下,全家已摆脱了贫困,今年种植烤烟还找了几个临时工帮忙,带动乡亲就近务工,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坚强善良是贫穷中的财富,克服种种困难,依靠双手,李菊花收获了满满的希望。对于未来,她坚信,家庭生活会更加幸福,她所热爱的乡村也会愈加美丽。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尹路仓 通讯员 薛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