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映那刻,就骂声一片的《上海堡垒》又上热搜了。这次,不是电影本身,是导演滕华涛。
#滕华涛称用错了鹿晗#、#向佐怼滕华涛#
两条热搜,新一轮的骂战。事情的起因究竟是啥?《上海堡垒》的烂,是不是真的如导演所说因为用错了鹿晗?
起因源于导演滕华涛接受了sir电影的专访,《上海堡垒》从上映到现在,收获的除了骂声还是骂声。甚至,被批最狠的一句是:《流浪地球》打开的中国电影科幻门,现在又被《上海堡垒》关上了。
口碑持续低走,成为了宏伟巨制的烂片。
一时间,官博承受不住连发几条微博质问:这是烂片?
官方崩溃,观众实诚:是。
这一连串的行为过后,导演站出来道了歉。
现在,对于当时为什么出来道歉,导演的说法是:总得有人来担当这件事。片方和宣传片,站出来不可能。他作为导演站出来是最恰当的。
这段采访其实蛮犀利的,里面问了很多话题性的问题。比如有没有看到网友评论他关上了科幻电影的窗。比如鹿晗,流量演员,永远都是一个敏感词。在回答为什么用鹿晗做主演的时候,导演用词不多。他说,他承认用错了鹿晗。
但,也说这是他的责任。之后,这段采访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并被提炼关键词:滕华涛称用错了鹿晗。再之后,就发生了向佐怒怼的事件。
只是,被提炼后的关键词,有错吗?没错。确实是导演亲口所说。只是导演还有一个转折。
这个转折在习惯性断章取义的今天,没人在乎。更在流量即原罪的驱使下,让这个关键词有了别样的味道。即:导演内涵鹿晗,导演甩锅鹿晗。事实是这样吗?大众认为是,导演也许会觉得冤。冤吗?或许有点。但也确实是他思虑欠缺。明知道演员正在经历,一场看不见的风波。还恰好回应了这件事情,更恰好用了“我用错了鹿晗”。
他应该清楚明了,把这几个词和鹿晗联系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聪明的导演就算不能护好自己的演员,也总能会懂得对敏感问题闭口不谈。因为片子太烂,演员被骂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出现。吴亦凡出演《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被网友骂演技太差。导演徐静蕾一条微博就表明了态度:说演技差的,要么您来?
《爵迹》上映,因为太差,有网友骂了陈学冬的粉丝。郭敬明也立马上线保护自己的演员:骂电影都冲我来,冲着演员骂算什么道理?
在这种敏感时刻,放出这样话,无意中就把战火全部引到鹿晗身上。怪网友恶意解读吗?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更何况,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说者到底有没有意。
导演用错鹿晗了吗?用错了。这是毋庸置疑的。诚如导演所说:我用错了鹿晗,在一个不适合他的类型里。对,不适合。导演又觉得不服输,凭什么阿汤哥那样的美男可以拯救世界,而鹿晗不行。
不可否认,两个人都是好看的。但类型太不同了。阿汤哥长相硬朗,身材好到一出场就让人觉得可靠。他来拯救世界,观众信服。
鹿晗的外形,足够花美男、少年感。比起拯救世界,他更适合去偶像剧中谈谈情说说爱。
不是歧视,是不得不承认:演员的外形某种程度上就是限制了演员的戏路。就像圆脸大眼,笑起来特别可爱的赵丽颖,去诠释刁钻刻薄、蛇蝎妇人的形象一样。
能演,但不适合。花美男形象的鹿晗,就是撑不起这样角色。导演承认他用错了,这句话是对的。明知道外形会受限制,导演为什么还要用鹿晗。这就引发了外界一个质疑:看中了鹿晗身上巨大的流量。2017年,流量们的数据还很好使的年代。鹿晗作为四大三小之一的顶级流量,微博有4千多万粉丝,是四大中流量最多的一位。且那时候的鹿晗还未和关晓彤恋爱。
偶像失格,大面积粉丝脱粉,以及流量下滑的问题还没有出现在他身上。有粉丝,就证明有流量。而流量某种意义上,就能转化成钱。对这个质疑,导演否认了。“用流量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宣发,但不利于票房。”
对于导演否认的理由,很多人不认同。流量作品,利于宣发没错。不利于票房,是于现在而言。而非定角官宣的2017年。那时候的流量,只是不利于口碑。2011年,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上映,凭杨幂一己之力扛起了8900万票房。让投资只有5000万的制作方稳赚了一波。
这片,质量咋样?豆瓣评分很清楚。
但依旧从此片开始,从杨幂开始了粉丝电影的时代。之后的几年中,粉丝经济愈演愈烈。从《小时代》,口碑骂烂,但票房丰收。
到大导也开始向着流量抛出橄榄枝。冯小刚用了李易峰+吴亦凡。
周星驰和徐克也组成+吴亦凡的阵容。
超级大IP的《盗墓笔记》双男主是井柏然+鹿晗。
都证明,流量,管用过。失灵,是从2018年开始的。非流量主演的片子,一部部爆红。实力派演员的春天,也是从这两年开始越来越好的。
导演否认在选鹿晗的时候,没有想过流量票房。可鹿晗的粉丝又确确实实的扛起了几千万的票房。如果说导演不是为了票房,那某种意义上,也显示了导演的不专业。比如,不在乎鹿晗的票房,却还是憋着一口气让他出现在不适合自己的类型片中。
为什么那段采访中,明明导演只是说了一句承认用错了鹿晗,就被大家解读为甩锅给鹿晗。明明他说了自己的问题更大。为什么?因为鹿晗不行的理由明确,而自己不行的理由模糊。他说舒淇其实也看了这部片,非常不理解观众的想法。
观众这样的反应,肯定有人为了黑而黑。
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从开始筹备开始。对于现在这样的场面,不会内疚。
总结就是:自己付出了全部努力;有人故意在黑;不懂观众为什么会这样。弱化了自己的不行,鹿晗的不行在这里看来尤其的明显。他努力了,可作品咋样呢?观众指责鹿晗的形象就不符合中国军人形象。事后,他的回应只有一句:都已经拍完了,怎么修改?
所以,在拍摄之前干嘛去了?主要角色在开机之前的定妆照、服化道,不是早就该确认好的么?这是最基本的筹备之一吧?还提到场景在做出来之后发现,文戏部分太弱了,但依旧是无法更改了。
分镜,难道不是在这部剧开始制作,就已经在导演脑子里有想法和雏形的么?还有被人诟病的特效。在国产作品中,特效确实一直都是短板。可这部电影中所使用的特效是已经有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就连没有虚构出一个世界观来,他的理由都是国产观众不能接受这种形式。
没有新的世界观,就不能拍好科幻电影吗?不见得吧。2004年,米歇尔·贡德里指导的《暖暖内含光》。小成本,小制作,一部和爱情相关的科幻,豆瓣评分8.5。
2009年,邓肯·琼斯拍摄一部叫做《月球》的科幻片。小成本,小制作,一部人文科幻片,豆瓣评分8.5。还获得了2009年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最佳英国影片奖,2009年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这些成功案例,无一不在说一件事:成本不是问题;爱情不是问题;能力才是最大的问题。种种可以细数的原因,太多。其实,归根到底理由只有俩字:情怀。对一件事情有感情,才会想要把它做到极致。《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有着自己的科幻梦。对于《流浪地球》,他的执念是想要做一部中国的科幻电影。初衷是这个,也只有这个。
导演对于科幻电影的执念,早在《李献历险记》、《同桌的你》(注:《同桌的你》中科幻桥段被删了)中有过试探。这股偏执,最终为观众呈现了小破球。带着执念和热爱的作品,总能给观众带来一击。就像今年的《哪吒》,导演就是怀着动画人的情怀,憋着一股子劲想要做好。大工程特效耗钱,就把它拆分成小部件让人做。一个细节不满意,就让特效师重来。磨疯了一众幕后,却交出了一份让观众满意的答卷。
这值得么?值得。反观滕华涛之前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的领域一直不在这里。他更擅长情感戏。在这段采访中,滕华涛还有一句话,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这个题材。是一种突破。而我想说,这不是他把作品拍这么烂的理由。科幻电影于他来说是一次题材上的突破。但,于市场而言,不是。郭帆导演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特效其实不是中国电影最大的短板。他拍摄《流浪地球》时,也有跟好莱坞的团队合作,叫“维塔工作室”。即便人家给提供的不是最新的技术都足够郭帆的团队学习和消化了。特效,早就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特效不够可以学,可没有想要做好的情怀,做出来的作品永远差那么点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感情的作品,没有灵魂。
所以啊,这次滕华涛导演被骂的冤吗?不太冤。鹿晗确实是《上海堡垒》的短板,作为一个演员,不能交出让观众认可的演技,确实该有争议。可《上海堡垒》的短板,又不仅仅是鹿晗。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最逃脱不了的,也最不该逃脱的应该是这个事件的领导者。他的格局和能力,才代表着这个作品最终的实力。只是,必须说。无论他的能力再怎么不足,《上海堡垒》也不能代表整个科幻电影。更不能关上中国科幻电影的门。只是无论他的能力,再怎么烂《上海堡垒》也不能代表整个科幻电影。更不能关上中国科幻电影门。
《流浪地球》和《哪吒》代表的是有更多的情怀,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而电影不仅仅是有情怀这一种。无论是什么片,无论是多久打磨出来的,只要是好片,观众都不会错过。观众认可的只有作品的好坏,和题材无关。如果非说有一天,有一件事会关上中国科幻电影的门。一定是再无人肯创作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