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牵动着无数人的心,也牵动着海外华人的心。检测试剂盒紧缺、一线医生不堪重负、很多感染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等消息令人揪心。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吴建永在征求多位医生的意见后,对于提高诊断速度和能力给出了一些建议。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撰文 | 吴建永(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院教授)
武汉肺炎的消息在各种媒体上滚动刷屏。短期内大量感染者和更多疑似病例的出现,无疑是任何医疗系统都难以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媒体中经常看见患者在医院排长队等候接诊的视频,让所有看到的市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大规模流行病最需要的社会能力就是高通量分诊(triage)能力。即迅速把最严重的病患挑出来进行立即治疗,而让大批疑似和不严重病例在家治疗,同时纳入干预治疗的系统。如果能达到每天初步高通量分诊百万人,高等级分诊干预万人的能力,就能完全缓解社会焦虑,避免医院拥堵和医院扎堆等候造成的交叉感染。
本文综合多位医生的意见,对政府和普通市民提出一些可行的高通量分诊能力的建议。
2小时到5小时内能做什么?
1. 在政府主导下,各大网络公司开启“呼吸窘迫报告热线”。呼吸窘迫是肺炎严重,必须治疗的征兆,说明肺损伤(毛细血管内皮或肺泡上皮细胞炎症,造成的弥漫性肺泡损伤,并出现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
报告热线不需接线员接听,只需报告者根据报告表格规范上传特殊信息。规范表格由数据库技术进行自动分类,最严重的自动顶上来以便进行人工干预。患者第一次报告后就纳入系统,之后可以随时报告,以便一旦严重情况出现立刻干预。
报告表列出几项打分式症状报告形式,以便自动处理。如:从1-10 估计症状严重程度,由数据库对主观估计和客观测量进行加权打分。下面的例子是一个十项打分报告表:
- 呼吸困难程度—— 1- 10 (1 为不困难,10 为像跑步喘不上气般的呼吸)
- 持续的咳嗽和白沫
- 呼吸时有嘶鸣声,或吹水泡声
- 口唇,指甲床青紫
- 每分钟呼吸次数 (测量两分钟,写出次数,最好有以前呼吸次数作为参考)
- 患者疲劳感觉的程度
- 焦虑的程度
- 是否意识模糊
表格之后列出电话和地址,以便联系。
2. 利用各种社会媒体向人民进行广泛介绍呼吸窘迫热线的使用办法,让呼吸窘迫症后群的症状达到家喻户晓,以便正确报告,尽量减少因干预不及时造成的死亡。对故意谎报者在疫情结束后调查并支付出诊费用和对恶意占用资源酌情罚款。
5小时到24小时内能做什么?
1. 政府调集氧气瓶和氧气发生器,对呼吸窘迫患者进行第一时间干预。
2. 采购手指血氧监测器,下发到呼吸窘迫患者比较多的居民小区。以利持续监测。
图1. 国内市场上常见的血氧监测仪。现成产品已经非常多,产能也非常大,可以立刻普及。
3. 建立呼吸窘迫患者的密切关注系统。教会家人进行血氧监测。家人可以上传吸氧两小时后的血氧脉搏照片(见图1)。遇到吸氧不能缓解窘迫和血氧持续下降的患者用救护车送到医院。血氧仪现成产品已经非常普及,产能也非常大,使用完全无损安全,却可以提供立刻需要住院的可靠信息。所以应该普及。
24小时到20天能做什么?
1. 明确新建的野战医院是为“呼吸窘迫医院”提供治疗而非隔离可疑患者的“发烧医院”。医院主要功能不应是隔离可疑病人,而是尽量避免重症肺炎患者死亡为主。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武汉肺炎的主要康复途径是自愈,支持疗法只能辅助。按现有资料死亡率是4%,如每天出现一万确诊患者,其中需要吸氧的可能是5000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可能几百名,一个野战医院完全可以应对。让大部分呼吸窘迫患者在家进行吸氧可以有效减少医院的压力。
2. 建立网上发烧咳嗽的分诊系统。可以利用和呼吸窘迫热线类似的办法进行规范的多项问卷打分系统。由数据库技术进行分级干预。要做到争取群众的信任,不暴露隐私,不按自报信息抓人隔离。
20天到100天能做什么
1. 肺炎早期干预。利用已有的网上分诊系统逐渐增加可疑肺炎患者的确诊可能性。对高度怀疑者进行胸部X光检查。
2. 军队的野战救护车一般装有X光机,利用这些野战救护车下放到街区,可以进行的肺炎的基本诊断。这样做能极大减轻到医院拍片对医院产生的巨大压力。
3. 对医疗实践中逐步产生的有效治疗方法,让已有的街道组织负责分发。
100天到10年能做什么?
1. 这次疫情开始时看似凶猛,但之后复盘应该能总结出大量实用经验,以此例建立起来的重大传染病社会防护系统在今后一定还会有用。
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大量不可预测生态搅动,预计今后几十年中由野生动物传染人的重大疾病爆发会变成新常态。比如目前已经经历过的SARS,禽流感,猪流感,EBOLA等。鉴于病毒多变的特点,可以预计今后还会有更新的严重疾病出现,而肺炎是非常凶猛的,可以几天内致死的疾病之一。
世界上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的大量患者进行高通量分诊的系统。我们的尝试不仅是突破这次难关的手段,也为整个人类对付新型传染病提供了经验。
2. 技术上,可以开发以手机为依托的疾病检测仪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如非洲检测疟疾的仪器,利用手机的相机加以简单光学镜片变成高倍显微镜,让普通旅游者可以自检疟疾感染。
我们觉得可以用手机开发专用的RT-PCR检测机器,配合目前的基因诊断盒,每几百个试剂盒附带一个机器。因为机器是专用的,结合PCR和荧光检测两种仪器,可以达到现场使用,可以比在医院三级生物防护实验室内操作通量高得多,免去检查必须在大医院实验室进行的瓶颈,让普通检疫人员或志愿者通过几十分钟训练就能操作并得到可靠结果。国家应该设立政策鼓励实用技术优化创新,特别是普通人就能操作的诊断,治疗方法。
附:【小知识】为何严重肺炎能致命?
我们都知道,憋住气不呼吸几分钟就受不了,十几分钟能致命。肺炎致命就是肺不能呼吸,把人憋死。
呼吸就是让血液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把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去。呼吸的过程我们每天司空见惯,但实际的原理非常精密,只要有一点变化就可能致命。
简单地说,空气吸进肺里,和血液之间近距离接触,有多近呢?大约是一百万分之一米(一微米)的距离。隔着这么近的距离,一边是血液,一边是空气,还真是不容易,必须要有两层细胞,一层是接触空气的肺泡上皮细胞,另一层是包着血液的血管上皮细胞。这两层膜合起来组成一个肺泡,一串肺泡合起来好像一串葡萄,每个葡萄的茎就是一根连着空气的支气管,以及供应血液的肺动脉和静脉。
人大概有5亿个肺泡供气体交换用。这肺泡里两层皮合起来只有眼睛角膜的500分之一。虽然两层膜这么薄,但是保护特别好,因为两层膜只要一破你就会咳血。而病毒就是感染肺上皮细胞的。一个细胞一旦感染,就会成为病毒复制工厂,自己死亡后还会释放出千百个新的病毒。这就是感染后具有传染性的原因。
但是人的免疫系统也是非常强悍的。一旦发现肺部感染,白细胞就会从血管里跑出来,杀掉受感染的细胞并把感染的肺泡与其他好组织隔离。白细胞的作战过程中有很多其他机制帮助,比如发炎反应,让血管和肺上皮之间出现液体,白细胞死亡后就变成脓,即咳出来的痰。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刺激,我们会努力咳嗽,咳嗽会产生比正常呼吸大几百倍的气流,把受感染破坏的组织清理出去。身体也会发烧,就是提高体温让免疫系统更活跃。
但是发炎反应增加了两层膜之间的厚度,使血液和空气间的距离加大,气体交换效率就低多了。如果感染比较猛,一大部分肺都出现炎症,等于失去了大部分换气功能,患者就会缺氧。肺炎的X光片表现为白色,就是炎症液体渗出增加,吸收X光比较多的缘故。
肺炎的X光图片,右边是正常肺,吸收X光少,表现为黑色。左边箭头之间是一个出现肺炎的肺叶,由于有大量渗出,吸收X光多,表现为白色,周围还有白色的支杈状,为发炎的支气管。
这是急性呼吸窘迫的X光照片,可见双侧肺广泛发炎,换气面积大大减小。
正常肺的换气能力是我们需要的十倍左右,需要的氧气多了,身体第一个反应就是加快呼吸频率,就是我们跑步时经历过的喘气。如果肺的损害很严重,呼吸会很快,出现上面提到的呼吸窘迫现象。如果增加呼吸频率还不够,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正常情况下红血球有非常强的抓取氧气的能力,所以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在总是96-100%左右。由于肺炎使氧气交换受阻,血液在肺里走了一圈还没与空气得到足够的交换,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对重症病人肺炎发展快,血氧会急剧下降。造成人挺不过去而死亡。
所以对于呼吸窘迫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干预。主要的方法是吸氧。空气中的氧气占21%左右,而医用氧气达到100%。因此吸氧能大大改善肺通气不足造成的呼吸窘迫和 血氧降低。这在医院是第一线治疗措施,也是安全,可以在家里用的。
另外的治疗措施就是减缓炎症发展的进程,以前SARS时代用大量激素对抗肺炎,其实就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减少通气效率的效应,为身体打败病毒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武汉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主要的自身免疫挺过去。医院支持治疗虽然也很重要,但在人数太大,医院超饱和的情况下,轻症/疑似患者需要权衡利弊。不去医院几小时排队能保存体力,提高免疫力。另外也能能防止家属和本人本来没感染去了医院接触后被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肺炎厉害的时候必须干预。呼吸窘迫时吸氧是第一线的手段。由政府出面,人民参与建立有效的高通量分诊系统是对应肺炎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