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
当先锋做表率
2019年9月28日,当新中国70华诞的脚步临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奋斗者之歌”大合唱的嘹亮歌声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响起,动人的歌声,不仅唱出了一代又一代赣州经开区人创新、担当、争先、求实的精气神,更唱出了赣州经开区自成立29年以来,尤其是《若干意见》出台实施7年以来攻坚克难、振兴发展的不凡历程。
1990年,当第一批“开荒者”踏上赣州经开区(原赣州黄金岭开发区)这片土地上,仅有的十多家作坊式工厂散落在荒山野岭之间,没有道路,没有产业,没有资金,便这样开始了打造我市工业发展重要平台的艰辛历程。至今29年间,赣州经开区人在市中心城区西部完善了路网,建起了厂房,引进了项目,壮大了产业,带领了近1.5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并成功跻身全国经济开发区百强方阵,为新中国70华诞交上了漂亮的“答卷”。
2018年,赣州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77.5亿元,增长19.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财政总收入46.37亿元,增长13.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53亿元,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265.74亿元,增长10.7%,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6.98亿元,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7亿元,增长10.6%;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15.1亿元,增长16.4%;实际利用外资21544万美元,增长11.34%。2019年上半年,赣州经开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财政收入29.2亿元,增长14.6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继续稳居全市第一。
尽锐出战,脱贫攻坚显成效
【始终把精准扶贫当作头等大事,尽锐出战,扎实推进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带动3743户14587名贫困对象实现脱贫,两个“十三五”贫困村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2.94%。】
通组道路四通八达,现代化农庄瓜果飘香,农民辛勤耕耘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金秋时节,赣州经开区凤岗镇长田村处处弥漫着收获的喜悦与脱贫致富的希望。该村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2018年顺利实现整村脱贫。去年以来,在夯实“两不愁三保障”基础上,该村围绕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目标,大力推进就业、产业扶贫,通过打造共享农庄、建设草皮种植基地、引进扶贫车间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同时向产业扶贫项目输送贫困劳动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贫困户在草皮基地务工
“我们共流转土地近千亩发展共享农庄,村集体每年可获5万元管理费用;流转土地260亩用于草皮种植,可获服务管理费3.75万元,此外,可获扶贫车间厂房租金14.4万元,光伏发电收入4万元,产业引导基金和产业‘信贷通’分红等近10万元。”据该村第一书记郭亮介绍,2018年,该村就获得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在发展产业的基础上,该村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务农、务工、安置就业等方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长田村是赣州经开区通过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实例。如今在赣州经开区广大农村,草皮、蔬菜、田螺等种养殖产业蓬勃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提升,群众通过就业创业实现脱贫致富。
专家进村讲解龙虾养殖技巧
今年以来,赣州经开区坚持以问题整改和攻坚推进为主线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2018年全省县(市、区)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2018年项目资金绩效考核在全省被评为“优秀”等次;6月21日建档立卡数据质量综合排名并列全省第一;2家企业获评“全国就业扶贫基地”称号,9家企业获评“省级就业扶贫示范园(点)”称号。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赣州经开区安排20个区领导挂点6个乡(镇、街道、管理处);11个行业扶贫部门对各自领域进行分类指导;45个部门挂点帮扶61个村(居);选派61支工作队、164名工作队员、1358名干部结对帮扶5432户贫困户。狠抓问题整改,“靶向治疗”补短板。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的4大类39个问题制定了55项整改举措,已完成整改53项,完成率为96.4%;对省委脱贫攻坚巡视反馈的4大类11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对脱贫攻坚中22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制定了70项整改举措,已完成整改65项,完成率92.9%;对“夏季提升”整改攻势6大类70个问题制定了207项整改举措,已完成整改192项,完成率92.8%。
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平台优势,建立政策扶持、资金奖补、就业服务、金融支持等就业扶贫机制,推动经开区10737名贫困劳动力中的8627人实现就业。规划建设了53.7平方公里的农旅产业园,引进6个重大农旅项目,总投资近90亿元;建成草皮基地10个、蔬菜基地6个、水产养殖基地2个。以“村集体(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获得收益。今年以来,391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户均增收1626元,238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带动户均增收3489元,每个农旅项目涉及的村集体可获收益约10万元。
主攻工业,集群发展求突破
【2018年,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2.45亿元、同比增长24%;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48.15%。2019年1月至6月,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2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64亿元,比去年同期净增7.46亿元,同比增长18.12%;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4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57亿元,同比净增16.9亿元,增长22.1%;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2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57亿元,同比增加1.83亿元,增长5.6%】
2019年8月6日,落户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的国机智骏、山东凯马汽车同时实现整车下线,新能源乘用车“赣州造”的梦想变为现实,赣州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千亿产业梦想渐渐照进现实。
凯马汽车
从一个梦想到第一台“赣州智造”新能源乘用车整车下线,从一纸规划到一座产业新城拔地而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从无到有背后,是中央及省市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深情关爱,是赣州经开区全体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近年来,承载着振兴发展的重托,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整车梦”,紧扣全市“两城两谷两带”的产业布局,赣州经开区上下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从零起步打造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创造了项目建设“赣州速度”,赢得了产业发展满园花开。
国机智骏GX5
至今,国机智骏、山东凯马26万平方米厂房全面建成,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已经投入试生产;昶洧汽车样车试制项目已投产;亿鹏一期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当年纳税;宝悦汽车、中电汽车、孚能三期、中车生一伦、亿鹏三期、昶洧一期等6个项目快速推进,引进了总投资11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小镇项目,以“整车+‘三电’+研发检测+汽车文化”为主的完整生态链闭环初步成型。此外,成功举办2018年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产学研合作全面加强。
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至今已汇聚企业125家,投产90余家,形成了从手机整机、液晶显示模组、主板、芯片材料、芯片设计测试封装、精密电阻、高端电容到微型变压器、微型马达等智能终端生态产业链。今年上半年,同兴达二期、讯海数码、欧唯科技等15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金信诺光纤预制棒项目实现厂房封顶,赣州综合保税区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大批新项目产能逐步释放。
同兴达电子生产车间
推动钨和稀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金力永磁、澳克泰工具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攻克行业技术难题,努力在精深加工、永磁电机、电控和汽车用稀土轻量化材料等终端产品上发力,积极为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配套,初步形成稀土金属—钕铁硼合金—永磁材料—手机振动马达和稀土氧化物—稀土荧光粉等产业链。
创新驱动,积蓄动能促提升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总数达83家,位居全市第一。孚能科技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赣州经开区已先后拥有金力永磁、品钛集团等上市挂牌企业9家。】
2019年9月16日,赣州经开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获上交所受理。孚能科技为我市首家、全省第二家申报科创板上市的企业。
孚能科技2009年落户赣州经开区,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控制系统的研发和生产。2017年5月,孚能科技成为第一家技术支持世界顶级电动方程式赛事的中国电池企业;2017年10月,孚能科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审核,并于11月荣登2017年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2018年12月,孚能科技被评选为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
十年磨一剑,自2009年注册成立至今,孚能科技已经拥有八十多项世界级锂电池发明专利,成为赣州经开区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典型。近年来,赣州经开区始终坚持牵住创新“牛鼻子”,通过不断完善平台、优化服务等举措,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赢得科技创新花开满园——
好朋友科技入选江西省种子独角兽企业,澳克泰、富尔特、荧光磁业等三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初步形成了赣州国际企业中心、恒科产业园、西城科技园、金岭科技园、综合物流园、香江科技园等六大创新创业集聚区,落户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各类企业700余家。
恒科产业园
2018年,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获批全省唯一的第四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播恩生物被人社部、博管会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赣州国际企业中心被省工信厅认定为全省唯一省级工业设计基地。赣州经开区还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理工等开展深入合作,建成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检测平台1个,现有研发、检测及基础服务平台46个,其中“国字号”10个;另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5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海智计划工作站1个。
为引进高层次人才,赣州经开区制定18条引才用才留才措施,出台“6个2000万元”人才新政,建成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赣州国家高层次人才产业园。装修125套高层次人才住房,让人才实现“拎包入住”,安排专人协调处理融资、人才引进、水电用地、证照办理等七大类问题。至今,赣州经开区共有博士及同等以上人才782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7名,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院士7名。
此外,“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赣州经开区实行错时延时服务,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237项办理事项;清理取消证明事项133项。“最多一次办结”事项比例超过90%;市场化手段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全省首宗改革地块已完成挂牌公告;采取PPP、激活对外股权债权等市场方式化解存量债务。与广州开发区开展深入合作,共建园区;与龙南经开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赣州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政策正式落地,打造全市开放高地。
产城融合,协同发展创一流
【以“一城两园两区”片区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建成区面积46.8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城市功能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向国家级现代化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迈进。】
唐龙大道、城西大道、机场快速路、唐凤大道等9条主干道约25公里道路建成通车;水、电、气、通信等地下管网基本成型;城市邻里中心、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完成规划设计;面积7.3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小镇项目与中冶交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致力打造集研发检测、赛车赛事、汽车后市场、休闲娱乐、商住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近日,走进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只见国机智骏、山东凯马、昶洧等大项目在道路两旁一字排开,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融合、协同发展,如今的赣州经开区,正朝着国家级现代化一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步迈进。
按照“全域统筹、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赣州经开区以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电子信息产业园、北部农旅产业园、西城区、综合保税区“一城两园两区”模式推动城市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功能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阳光农贸市场
案台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购物井然有序、上下楼有电(扶)梯、地下停车场免费开放——今年6月,面积6700余平方米、三层高的中恒宝塔农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改善了周边近千户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不用担心菜品质量、不用担心行路安全、不用“赶集”可随到随购……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至今,赣州经开区已完成新建农贸市场3个、升级改造4个,建成区达标或基本达标市场共7个。
金岭学校
近年来,为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赣州经开区扩宽了金岭路等主干道,新修城市道路30多公里,城区新增三级以上公共厕所8个;岗边大道、城西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新建、改造学校11所、医院8所,群众上学难、就医难问题有效缓解。园区主干道路“白改黑”基本完成,113条背街小巷完成提升改造,金坪工业村旧城改造提升项目基本完成征收搬迁。实施修复净化亮化工程,整修城市路面12万平方米,修补市政设施100余处,新增修复城市园林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区内道路基本实现亮灯照明。通过“垃圾不落地、赣州更美丽”和全民卫生日等专项活动示范带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群众参与度逐步上升,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城中村、居民小区等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走“五链”融合新路子
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时强调,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完善科技成果转换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
创新是第一动力,产业是重要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环境是最大优势,资金是“血液”,这些要素是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五链”共同发力、深度融合,才能构建起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生态。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赣州经开区抓住了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赣州经开区将严格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恩奋进、担当实干,深入推进“五链”融合,构建更具活力的经济生态,努力在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当先锋、做表率。
猪八戒赣南总部园区
牵住创新“牛鼻子”
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仅依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坚持政府搭台,由政府牵头搭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共享实验室和检测中心,鼓励多个企业(机构)共建创新平台,切实降低企业创新和研发成本。
让企业唱戏。继续引导孚能科技、睿宁新材、国机智骏、昶洧汽车等拥有一定创新基础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力,攻克技术难题,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努力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一批细分领域的科技“小巨人”。
国机智骏生产车间
加快恒科产业园、西城科技园、天安智谷等项目建设,继续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双创”平台,努力构建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组成的完整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链条,孵化出更多科技型企业,让赣州经开区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做实产业“定盘星”
把高质量产业和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和电子信息主导产业,推动钨和稀土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龙头带动,全力扶持国机智骏汽车、孚能科技、凯马汽车、昶洧汽车、中电汽车、中商国信、中车生一伦、金力永磁、亿鹏新能源、名芯半导体等龙头企业发展,力争尽快实现百亿企业零的突破。主动对接中央部委,争取一批央企重大项目落户,全力引进新的龙头企业。
金力永磁敲钟上市
坚持全链式发展。按照“整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汽车文化”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半导体材料+IC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模组+整机”的电子信息全产业链发展思路,不断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链闭环,上下游齐头并进,提升产业集聚化发展水平。
坚持融合配套。引导钨和稀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设备升级、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努力向精深加工、永磁电机、电控和汽车用稀土轻量化材料等终端产品上发力,积极为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配套。
打好人才“主动仗”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赣州经开区将大力实施招才引智战略,以高质量人才助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充分发挥赣州高层次人才产业园、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孚能科技“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平台的作用,严格兑现国家高层次人才和“六个2000万+600万人才津贴”的政策大礼包,引进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办领办项目。
全力留住本土人才。坚持墙内人才和墙外人才两手抓、两手硬。一方面,深化校企合作,鼓励园区企业与本地高校共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引导更多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在赣州经开区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市“人才新政30条”和赣州经开区各项人才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引导更多赣州籍外出学子返乡创业就业。
争取名校名院落户。想方设法增加大学数量,特别是积极争取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或科研院所在赣州经开区办分校,通过高校聚集天下英才。
定好政策“风向标”
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加快建设“五型”政府,努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参考发达地区最新招商政策,在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奖励和设备补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专项扶持政策。
严格兑现惠企政策。优先保障企业扶持资金,严格按招商合同兑现奖励,维护好政府的公信力。同时,认真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和省“降成本优环境”各项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工作人员为企业宣讲减税降费政策
擦亮服务企业这张名片。用好企业服务微信群、干部挂点联系和“企业服务日”等载体,不断创新和丰富服务企业的方式和制度,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机制,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把“高效服务企业”打造成为赣州经开区最响亮的名片。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最多跑一次”和错时延时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向“一次不用跑”迈进,让信息和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提高办事效率。
激活资金“一池水”
资金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资金,发展就寸步难行。赣州经开区将努力适应新形势新常态,在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战的基础上,以区属国企市场化转型为突破口,破解资金难题。
以市场化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难题。加快区建投控股改革重组,组建各类子公司、孙公司,努力形成了建筑全产业链。在站稳区内市场的基础上,逐步把业务向区外延伸,打造成涉足领域多、业务范围广的现代化集团公司。进一步优化项目包装,通过市场化融资,让建投控股成为全区开发建设的“急先锋”。
以资本化破解项目引进的资金难题。推进区工投集团主动“走出去”,积极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产业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过桥基金等各类基金,为重大项目的引进提供充足资金保障,同时也通过资本化运作不断壮大自身。
以证券化破解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难题。以近期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为契机,全力推动区建投控股主体上市。推广孚能科技国企反向混改新模式,引导园区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深入推进“映山红行动”,抓住科创板上线的先机,鼓励更多企业上市融资。
赣州经开区将始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以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为强大动力,深入推进“五链”深度融合,以项目为抓手,持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经济发展全要素竞争优势,奋力开创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向国家级现代化一流经开区迈进
投资200亿元的名芯半导体项目签约落户,国机智骏、山东凯马整车下线,孚能科技在科创板上市申请获受理……2019年,随着“主攻工业,三年再翻番”的号角吹响,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捷报频传,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项目建设,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实现“三年再翻番”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国机智骏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外景
昶洧新能源汽车
金力永磁
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欧唯电子
澳克泰工具
亿鹏电池
如今的赣州经开区,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招大引强硕果累累,正朝着国家级现代化一流经开区大步迈进。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戴文艺 编校:刘敏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陈昱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SkNk20BMH2_cNUgS5Vu.html